吃核桃補腦、吃肝補肝等“吃啥補啥”或“以形補形”的說法一直深入人心。搜尋網絡,不少飲食指引、進補心得令人眼花繚亂,有人說番茄像心臟,高膽固醇患者要多吃以降低中風風險;紅葡萄像紅血球,能幫助身體對抗心血管疾病……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栽在“補”字上。家住廣州天河區的老姚因感到退休后記憶力下降,常吃豬腦,沒想到卻吃出了動脈硬化。有關專家在接受
不可全盤否定
以血養血、吃心養心、吃腰子補腎、吃肺潤肺……“吃啥補啥、以形補形”在民間向來大受歡迎,吃核桃便是“以形補形”的最典型案例。在許多人看來,核桃有類似人腦組織“溝回”的結構,最好用來補腦。
在接受
例如,羊肉、狗肉常被稱為進補佳品,而現代研究發現,這與這些肉類中含有某種特定物質有關。“山羊運動能力強,脂肪少,現代營養學發現在其瘦肉組織中有肉堿,它是人體內能量代謝中重要的載體,是最原始的活力及抗衰老的營養素。”張永慧說。
再以上文所說的核桃補腦為例,據南方醫科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彭康介紹,這歸根結底是因為核桃富含脂肪油、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并含有鈣、磷、鐵、胡蘿卜素、核黃素,這才是它用于補腦的內在原因。
再說說“以鞭補鞭”,很多男士“好這一口”,就是為了吃后獲得生理、心理的雙豐收。張永慧分析,這也有一定道理,因為這些特殊的器官除含有蛋白質、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外,還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質,也含有天然激素、類激素,特別是雄性激素等,的確能起到一定作用。
被認為壯陽“神物”的海狗也大受男士歡迎。張永慧表示,從科學角度說,這還與這種動物的生長環境有關,“由于生長在非常寒冷的地方,海狗必須儲存大量脂肪,它們的身體便需要特殊構造,繁殖時間特別短,交配就必須強有力,這就意味著它們的雄性激素水平相對高。”
不可過于迷信
不過,經驗有時也不靠譜,因此在張永慧看來,不可迷信“以形補形”。“人和動物物種不同,食物的效應自然不能等同,比如激素對人所發揮的作用和對動物不同;而且,由于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吃熟食,很多生物性物質在烹調加溫過程中就已經破壞了。”張永慧分析。
也許有人說可以吃生的,這可就要承擔一定風險了。張永慧分析,比如生吃生蠔,其中所含的諾如病毒和副溶血性弧菌很可能引起中毒;生吃魚膽也會因含有膽汁毒素而中毒;生喝蛇的膽汁在過去也被認為是進補的良方,然而研究證明,蛇膽中寄生著線蟲,許多人便不再冒險。
過去要吃大魚大肉進補,是因為營養缺乏,而如今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進補真的需要謹慎。“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進補是要消耗動物類食品,而現在動物類食品消耗本來就不少,這導致老年心血管病發病率不斷飆升,如果盲目進補,補進去的可能是膽固醇,而不是有益物質。”張永慧分析。
早在唐代,藥王孫思邈就用豬肝來治療夜盲癥,現實生活中不少人也對動物肝臟情有獨鐘。在彭康看來,這種補法并非人人適合。“動物肝臟中含有豐富的膽固醇,這對高脂血癥患者無異于火上澆油,因此,高脂血癥患者要少吃動物內臟。”
前文所說“以腦補腦”補出問題的老姚就是盲目進補的典型案例。“豬腦屬于高膽固醇食物,而老年人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血脂、動脈硬化等問題,過多食用高膽固醇食物會加重病情,甚至誘發中風等疾病。”彭康分析。
■常見誤區
◎鞭吃多了
鞭吃多了,自身的激素分泌水平便自然下降,這好比人天天輸血就不造血了。因此,本來不缺便沒必要補。
◎動物睪丸吃多了
有人愛用動物睪丸、麻雀肉來治療性欲低下、性功能障礙等疾病。事實上,療效產生與動物睪丸、麻雀肉均為高蛋白質、高膽固醉、低脂肪的食物有關。因此,性欲低下、性功能障礙患者并非一定要吃動物睪丸或麻雀肉,適度增加蛋白質攝入量,同時減少脂肪的攝入即可。
◎野味吃多了
原始人要用野生動物來維持能量。但如今,自然環境已遭到破壞,各種病毒、有害物質越來越多,野生動物又沒打預防針,在不清楚的情況下,最好保持距離,否則容易感染疾病。
◎維生素吃多了
維生素吃多了,身體的吸收能力也會下降。典型的維生素水溶性實驗,就是通過測試人體尿液中的維生素含量,判斷身體是否缺乏維生素。如果排得多,說明體內不缺,也沒必要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