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攝影的時期有朋友在慨嘆:相機是怎么做到精確曝光?你的單反和我的微單形狀紛歧,又為什么都能精確測光呢?小胖一時語塞,并非答不上來,而是這個問題很簡略一環套一環,變成一個巨大的論題,小胖并不想特別雜亂地來進行解說,今日就趁這個時機,先從測光的前史一步步說起吧。
說到這兒其實能夠容易延伸一下,數碼相機年代不知道為什么總有一撥人特別喜愛返古,總覺得外置測光表便是比內置的靠譜,事實上測光表關于膠片大中畫幅的含義顯著更大,并且測光表的賣點在功用而不是功用,但許多高檔功用關于現在大多數碼相機都是用不到的……所以數碼年代就別折騰外置測光表了,專業人士尚可說測光表利于簡化棚拍調燈流程,一般玩家湊熱鬧就沒必要了。
事實上測光表一向以來都想著是要做到機身內的,一開端的內置是靠外掛,像外置閃光燈相同掛載在機身上,但很快就被徹底內置的測光體系所替代了,開端是不與光圈快門聯動,僅僅單純作為測光參閱模塊,比方1936年推進35mm全畫幅膠片相機大潮的ArgusA2B(如上圖,機頂內置減光表,需手動對齊天候特征后進行估算),再比方1935年的蔡司IkonContaflex雙反,但就產品形狀來看仍是1+1,并沒有做到徹底合二為一。并且跟主動對焦開展史上的鏡頭對焦相同,由于沒有TTL,所以對焦體系瞄準的點跟鏡頭瞄準的點還紛歧樣,前面說到的測光體系也是如此,直到東京光學的RESuper呈現,才處理了TTL測光的問題。
由于那時期沒有主動對焦(1963年),所以測光模塊我們的榜首反響都是裝到主反光板后邊,為了讓光線能夠經過主反光板,東京光學RESuper在主反光板的反光鍍膜上刻出一道道線條(如上圖),讓光線從此穿透并抵達坐落其后方的2個硫化鎘測光模塊上。蔡司IkonContarexSE則是把測光模塊放在現代單反相機對焦模塊的方位,經過主反光板后的副反光板反射的光線進行測光。
然后來主動對焦模塊的呈現,測光模塊又被移動到了五棱鏡中,現代單反相機的測光模塊就坐落光學取景器的正上方,詳細的結構能夠看下圖,MeteringSensor即為測光模塊:
反光板反射的光線在經過對焦屏之后就被一片分光鏡分紅2條,其一用于光學取景,其二就用作測光。而現代測光體系閱歷了幾個要害詞,榜首是分區,也稱為矩陣測光,將畫面切開為多個獨立的區域;第二是參加對焦間隔信息,也被稱為3D測光;第三是參加顏色,也被稱為RGB測光。接下來小胖就來容易講講現代單反相機的測光規劃演化。
尼康1983年的FA和佳能1987年的EOS620開端選用分區測光,比起單片式測光來說,分區的益處或許不須要小胖多說了吧,容易來說便是測光更有針對性,尼康FA的AMP體系分為5區,依據拍照亮度和對比度的不同足足有20種不同的測光類別,這也算是測光體系前史上最大的技能革新之一了……而1994年的佳能EOS1N就現已是16區測光規劃,且增強了對焦體系聯動功用,在其時現已是非常強壯的存在,下圖為EOS1N的對焦模塊結構。
由于結構性上現已穩定下來,不在須要倒騰來折騰去,測光體系能夠專心于精細化開展,最容易的套路便是更多的分區,比方2009年的佳能7D就選用了多達63區測光,但最要害的是參加了顏色檢測機制,每一個對焦區域對應1個像素點,這首要由于傳統測光模塊對赤色(長波長)很靈敏,對藍色(短波長)不靈敏,拍照赤色主色調時簡略欠曝,而藍色主色調時簡略過曝,所以7D參加了一個雙層感光芯片來差異不同波長的顏色,進步測光準度,下面是7D的測光模塊圖:
事實上測光模塊的感光芯片跟對焦模塊相同,都是由像素點組成,當開展到2014年的7D2的時期,252差異區、15萬全RGB五顏六色像素測光模塊面世(下圖),每一個區域對應了多達600個像素點。換句話說這塊測光模塊跟成像CMOS也只要尺度上的差異罷了,并且RGB測光模塊關于人臉辨認的優勢是非常顯著的,測光與對焦現已徹底成為了相得益彰的存在。最新的1DX2乃至是216區36萬像素,單區像素點多達1667個!一起還得說一句:佳能1系列佳能數碼相機里僅有能夠點測光與對焦點聯動的機型,事實上現在的佳能單反也全都是像素測光,一向沒做點測聯動只能說是戰略問題,你要說它擠牙膏也行,盡管大多數時期也不影響運用。
那么回到最開端的問題上,單反的測光和對焦相同選用的是獨立方位規劃,而無反體系則徹底相反,這兩者孰優孰劣呢?相對來說,無反的對焦和測光都扔到了CMOS上,由于不存在公役,外力也不會影響到光路,再加上單反的獨立側光模塊實質上也便是一塊成像傳感器,所以無反的片上測光是數碼年代的又一種新的打破方式,即便是索尼a6000這種老機型,也是1200區測光,除此之外新機身的測光體系優勢還在暗部測光等方面,比方A7R3、A9能夠在-3EV進行測光,單反則只能做到0EV。
并且測光模塊不像片上相位差對焦點須要做半遮擋,它的像素點是能夠一起用作成像運用的(相似佳能的全像素雙核),所以對成像功用也沒有影響,試想單反在抬起反光板用實時取景時,不也便是用CMOS測光嘛……所以從測光來看,無反的上限也會更高一些,打破的難點比較樸實,便是制作工藝和軟件算法罷了,不像當年單反測光體系還要不斷改動機身規劃來進行適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