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藥品注冊制度的改革,企業也在不斷創新。許多小型和新的企業正在成長,海外海歸和風險投資的參與為藥物創新注入了新的動力。如2016年成立的濟世藥業(蘇州)有限公司研發的重組抗PD-L1人單克隆抗體注射液;武漢友之友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研制的注射用重組人源化抗HER2和CD3雙特異性抗體.創新藥物的數量也在增加。詳見(——大數據揭示改革期間CDE生物制品驗收情況)。
自2015年藥品審批制度改革以來,2016年大部分省市受理企業數量有所下降,而2017年(截至10月8日)有所上升。受理企業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廣東、江蘇,四地近三年基本一致。說明相關區域的產業、人才、資本能夠形成良性互動,其他新興企業也會因該區域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而在該區域設立公司或分公司。
表1近3年受理藥品審批的企業數量
注:只統計中國大陸企業,不統計港澳臺企業。
表2近3年北京、上海、廣東、江蘇藥品審批受理企業數量
上海生物制品企業相對集中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北京生物制品企業相對集中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大興亦莊開發區;廣州生物制品企業相對集中在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蘇州的生物制品企業相對集中在蘇州工業園區。
表3各地區公司或其母公司或相關附屬公司列表
注:公司或其母公司或其關聯公司在區內上市,包括a股、港股、美股,不統計境內上市前的注冊公司。
上海、廣東、北京的上市公司數量最多,說明生物制品企業仍然渴望獲得更多的資本青睞,或者說資本相對集中的地方更有利于企業上市,這也說明上述三個地區的產業、人才等環境相對完善。
由于數據量大,可能會有誤差,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