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紅”色,是中國亙古不變的底色。它穿越五千年悠悠歲月而來,凝結成對美好生活的暢想、對未來的無限期待。
一個“福”字,是匯聚千言萬語的寄托。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大大小小的“福”,是中國人迎接新年的執著姿態。
牛年春節將至,我們把這份別樣的美好,送給留“浙”過年的你。
近日,報業集團、浙江省文聯主辦,浙江新聞、浙報集團縣級融媒體中心共享聯盟、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共同承辦,浙江省網絡文化協會聯動推出的“留浙迎春福至萬家”2021新春送福千萬家活動啟動,面向全網用戶征集手寫“福”字,并在全省各地組成多路送福小分隊,線上線下同步送“福”。
來自“浙”里的書法家大咖們,為你親手揮毫潑墨,寫“福”送“福”;它們會被送“福”特派隊EMS寄往浦江、龍灣、龍泉……乃至浙江省內外各個角落;
網友們喜愛的小一姐姐、年糕媽媽,為你線上發來專屬新春祝“福”;
“新年新氣象,愿疫情早去,愿國泰民安,愿幸福美好常在!”來自浙江新聞客戶端的用戶,在線祝“福”自己,祝“福”祖國……
這個春節,不論你在哪里過年,美好祝福不變。他鄉亦故鄉,“浙”里是故鄉。愿每一個人,都能福氣相隨、好運相伴、溫暖常在。
“福”字的背后,承載著多少氣象萬千?錢塘江“藝文口述”欄目特別邀請三位書法家,講述對“福”的理解、對新春的期待、對書法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人物名片:
趙雁君,浙江省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福”文化,一以貫之于中華民族文脈之中,延續至今。每到農歷春節,人們總會在自家門窗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因為它在中國人心中,分量不言而喻。
古人造字,講求生動。甲骨文中,“福”是雙手捧著酒壇把酒澆在祭臺上的形象。以酒敬神,祈求萬事順遂。所以,這個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從誕生起就有著極好的寓意。
人物名片:
周鵬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入選2019年“新峰計劃”
我們一家三代人都從事教育,酷愛書畫,也被大家稱作“書法世家”“教師之家”。
再往上,還可以追溯兩代。我的高祖周文郁,是民國時期著名書法家,曾任教紹郡中西學堂,主講法學和書法,書壇大家徐生翁評其書法“高古在鄭板橋之上,可作學書者之范本”。曾祖父周光燏,也是書法家,因身處特殊年代,作品少有保存。周世昌,也就是我的祖父,新年已是95歲高齡,依然思維敏捷,能書善畫。父親周英杰和我,都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醉心筆墨,矢志育人。可以說,來自我們山陰周氏的這抹翰墨香,早已跟紹興這方水土的精神氣質深深融為了一體。
人物名片:
王陽君,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衢州市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
開始練習書法的第一天起,我就沒有停下來過。即使參加工作后出差辦事,我也一定會帶上一個專門用來裝文房四寶的包,只要一有空我就練字。
我最開始練的是柳公權的柳體,那個時候對于小縣城來說,字帖是稀罕物,沒有其他字帖,這本字帖我一練就練了十幾年。后來,我又在老師的指點下開始練米芾的行書,又練張黑女碑、王羲之的行書、孫過庭書譜等等,最近我在臨習文徵明小楷。書法的海洋深不可測,越學習越感到自己的不足,越有學習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