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炮轟湖南藥品招標辦之后,昨日北京商報記者看到,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以下簡稱“藥促會”)在官網上又發文直指安徽省蚌埠市藥招過程涉嫌行政壟斷,除了行業協會與藥品招標采購部門互掐外,近期多家藥企也因不滿一些地方招標新政而采取上書、棄標等行動。
近日,蚌埠市衛計委組織當地94家公立醫療機構成立“藥品帶量采購聯合體”進行藥品采購。事實上,組成醫聯體進行藥品帶量采購,是國際藥品采購的通行做法,也是制藥業此前非常期盼的藥品采購方式。因為聯合采購,可以形成規模采購量,從而使買賣雙方通過直接談判達到提高經濟效益、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
但在采購過程中,蚌埠藥招辦在當地衛計委網站上發布通知稱,各單品種藥品生產企業或授權的代理商必須在省醫保支付價格的基礎上自降25%,否則,生產企業所有藥品永久性不得在蚌埠市所有公立醫療機構銷售。也正是上述規定,使站在藥企一方的藥促會和蚌埠藥招辦的矛盾大爆發。
在不少藥企和行業協會看來,蚌埠藥品招標采購在設計上看是想讓醫療機構作為采購主體,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又保留了強烈的行政色彩。“蚌埠藥招辦對藥品價格進行強制性降價,并且限制相關企業產品進入蚌埠市場,實質上是利用行政權力限制藥品自由交易、流通,共同構成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行政壟斷行為。”藥促會相關負責人指出。
不過,一位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最新的藥價改革中,一大核心就是要合理確定藥品采購價格。但現實是,全國有4000多家藥企,進入醫保的藥品也有近3000種,面對巨大的藥品數量,要想準確掌握每種藥的成本非常不易。“歷來在確定藥品價格的時候,政府部門往往要求藥企自行提供生產成本等信息,但藥企為了自身利益,一般會將成本價報高。”
一位參與湖南省藥品招標的工作人員也曾坦言,藥企為了抬高價格會動各種“腦筋”。例如一些產品從注射液改成口服液,膠囊改成劑型,0.25毫克改成0.5毫克,換個“馬甲”就搖身一變成為獨家新產品,擁有更高身價。所以,今年初湖南省嘗試邀請一些醫藥專家,憑借自身經驗和藥企進行砍價。此舉雖然遭到不少藥企的激烈反對,但也算是一種新的嘗試。
除了上述問題外,更令人擔憂的是,按照《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指導意見》,今年將全面啟動新一輪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各省區市人民政府都會加強對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組織領導,而如果沒有一套更為合理的定價方式,恐怕各地正陸續開展的藥招工作會受到不小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