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廠山頭沒坐頭,十年九旱沒收頭,家里進去沒吃頭,不去賣血沒干頭。這些描述是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馬廠、蘆花、馬營三鄉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北山鄉統稱“下北山地區”。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于山大溝深、干旱貧窮,許多群眾靠賣血維生,被稱為“賣血村”。10多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下北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去,馬廠鄉的許多村民靠賣血維持生計,收入微薄。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他們逐漸擺脫了貧困。如今,馬廠鄉的生活水平已經遠高于上班的收入。李成彬是馬廠鄉甘溝灘村的一名村民,他賣了整整10年的血,收入超過了200多元。他告訴記者,不賣血他連肚子都吃不飽,還要供養孩子上學。他所在的村家家戶戶都有人常年奔波在西寧、蘭州等地賣血。
為了改變下北山地區貧困落后的面貌,國家實施了退耕還林政策。馬廠鄉4萬多畝耕地退了一半,每畝退耕地有200斤的糧食和20元的資金補助。拿到補助的李成彬不再出門賣血,他告訴記者:“2011年政府推行全膜雙壟種植技術,地膜、化肥和技術免費提供,洋芋畝產從3000斤達到了6000斤。”
除了經濟上的改變,下北山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了加強。政府實施了“兩免一補”、糧食直補、整村推進等一系列扶貧惠農和救助政策。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北山鄉鄉長張龍介紹,10多年來,除了危房改造,國家還加大了對下北山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國家還實施了“異地搬遷”政策,部分村民逐漸向城市靠攏。馬廠鄉那家莊村利用省里入鄉駐村專項資金50萬元,蓋起了籃球場和圖書室等,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始變得豐富多彩。
雖然現在獻血已經成為一種自愿行為,但過去賣血是為了改善生活。過去,馬廠鄉的許多村民靠賣血維持生計。李成彬回憶說:“我曾在一星期內賣了三次血,收入200多元。不賣血連肚子都吃不飽,還要供養孩子上學。”
樂都區馬廠鄉那家莊村黨支部書記陳得錄表示:“只要多操點兒心,養羊的利潤還是可觀的,羊娃子賣四、五百元,大羊賣1000多塊錢,總體上還不錯。”
通過一系列政策的改變,下北山地區的群眾逐漸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他們擁有了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等家用電器,手機普及,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然而,部分村民仍然面臨一些困難。陳得錄表示:“雖然生活好了,但仍有許多貧困人口需要政府幫助。”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地方,許多村民表示,感謝國家的政策支持,他們將繼續努力,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