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機之年,新紀元已經來臨。一場全國范圍內的疫情席卷,讓公立醫院的傳統診療模式受到了重創。然而,一些曾經被遺忘的醫療模式卻在疫情過后迎來了意想不到的發展。
那些曾經在路上不斷嘗試的醫療模式,如預檢分檢制度、門診管理優化等,都得以重新撿起。門診大樓的人滿為患,如今卻變得井然有序,人們只需預約掛號,就能在“一醫一患一室”的條件下就診。此外,公立醫院紛紛上線互聯網醫院,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讓醫方和患者都能享受到更便捷的醫療服務。
公立醫院管理者需要思考的是,疫情催化下的醫院管理新模式,是否可以借此重塑行業的日常。在疫情的壓力下,公立醫院的管理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流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當疫情結束后,門診秩序是否還會恢復到之前“門庭若市”的狀態,一切如舊?
隨著互聯網醫療的快速發展,患者可以線上預約掛號、選擇醫生和時間,醫生也可以在網上問診、開藥、開檢查單。這樣的診療方式,既方便了患者,也減輕了醫院的負擔。為嚴控交叉感染風險,醫院在多個入口安排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體溫檢測,部分醫院采取錯峰就診、延長門診出診時間等措施。這些有效措施的實施,有助于減少醫院人流量,控制院內交叉感染風險。
然而,當疫情結束,門診秩序恢復正常時,人們是否還會選擇線下就診?互聯網醫療的優勢是否還會繼續發揮?這些問題,都需要公立醫院管理者深入思考,以便找到適合我國公立醫院發展的道路。
此外,隨著互聯網醫療的快速發展,線上患者比線下多1月8日,黑龍江省醫院開始提供互聯網醫院診療服務,患者可以從微信小程序和醫院官網內選擇醫生和時間,醫生可以在網上問診、開藥、開檢查單。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等醫療機構也紛紛推出互聯網診療系統,為患者提供高清、無延時的5G視頻問診服務。
同時,處方外流的進程也得到了實質加速。疫情期間,網上問診比同期增長20多倍,互聯網處方量也比同期增長近10倍。在線下,處方外流多年來進展緩慢,但在疫情期間卻憑借“不見面”這一不可替代的優勢得以蓬勃發展。處方外流進程的加速,除了疫情的影響,更有政策的催化。預計未來幾年,由政府部門主導,醫院藥店全參與,搭建處方流轉結算平臺將成為趨勢,在全國推開。
總之,公立醫院的管理模式正面臨重大變革。互聯網醫療的快速發展,既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挑戰。公立醫院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利用互聯網醫療的優勢,同時確?;颊甙踩U瞎⑨t院正常運轉。只有這樣,公立醫院才能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