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支付價格確定等問題仍存在爭議,目前醫保支付標準尚未最終確定,可能錯過原定本月底前出臺的最后期限,最終出臺時間尚未確定。按照目前醫保支付標準的大體思路,初期不同廠牌不同藥品的醫保支付標準不會統一,或將以省為統籌單位,以市為具體價格制定部門。未來的方向是縮小藥品醫保支付標準的差距,向按照通用名制定的方向發展。
近期,國家發改委、衛計委、人社部等七個部委聯合發布了推進藥品價格改革的意見,提出對醫保基金支付的藥品,由醫保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擬定醫保藥品支付標準。根據國務院發布2015年醫改任務時間表,醫保藥品支付標準將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
然而,距離最后期限只剩下不到一周的時間,標準仍無出臺跡象。在采訪過程中,無論是人社部還是衛計委,在回應醫保藥品支付標準問題時,均持十分審慎的態度。對此,醫藥營銷專家林玲表示,醫保支付標準遲遲未出臺有部門分工的原因,也有對于標準具體如何制定意見不完全統一等原因。
“各地醫保支付標準尚在摸索,雖然廣東湛江、重慶、福建三明等地已經在先行試水,但距離最后塵埃落定可能還有一個過程。”一位業內人士在會上表示,支付價格如何定、誰來定一直是醫保支付標準制定中的核心問題。按照目前的研究方向,醫保支付標準以按照藥品通用名統一制定為方向。
起步階段,可以按照不同企業生產的藥品分別制定支付標準,隨著不同企業生產相同藥品之間的質量和價格差距的縮小,向按照通用品制定支付標準的方向發展。這意味著,醫保部門走向前臺的道路并不容易。醫保部門需要在醫保支付基準價和現行藥品報銷制度、藥品招標采購制度之間找到銜接的橋梁,同時還需要大范圍、大幅度地提高醫保基金的經辦效率。
此外,對于醫保支付標準是否會采取“大一統”思路,我從2015醫保政策解讀及趨勢報告會上了解到,從中國實際和避免增加患者負擔的角度出發,目前制定的原則是中央出標準,各省出政策,各統籌地區制定價格。這意味著未來各地藥品醫保支付價格將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在目前試點地區中,安徽是將中標價等同于醫保支付價,三明將最低中標價作為醫保支付價,重慶則按照藥品質量層次有不同醫保支付價。從各項政策制定實施來看,國家更鼓勵各地根據當地情況因地制宜。
對于藥企來說,未來可能面對的是不同的市場選擇。對于醫保資金相對充裕的市場,其醫保支付價格相對較高,這些將成為原研藥、優質仿制藥角逐的重點市場;另外一些醫保資金緊張甚至出現赤字的地區,醫保支付價格未來前景不容樂觀,愿意接受這一低價格的仿制藥公司可以著重關注這些市場。
由于醫藥市場將會出現分化,意味著不同類型藥企市場將進一步細化,尤其是普藥,爭奪將會更加激烈。不過,從長遠來看,隨著招標數據和國家藥招平臺對接、信息的共享,醫保支付價格應是全國相對更加趨近,但也不排除一些探索個性化、創新化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