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寧夏藥品采購中心發布了一則關于公示寧夏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部分抗癌藥品議價談判結果的通知。根據自治區藥招辦《關于商請開展9種抗癌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函》工作要求,寧夏藥品采購中心于2019年4月23日組織開展議價談判工作。經過8個藥品的談判,其中3個議價成功,5個議價失敗。現將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期為2019年4月24日至4月29日。結果如下:從上述談判結果看,這些藥都是廉價救命藥,且在全國各地多被列為短缺藥。以議價成功的巰嘌呤來說,近年來就曾多次全國大范圍缺貨。這個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不可或缺的廉價救命藥,貫穿于患兒的整個治療過程。如果在維持期治療內停止服用這一藥物,將大大影響患兒的長期生存效果。關于白血病患兒救命藥“巰嘌呤片”短缺一事,當時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2017年11月20日,國務院總理對此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要“將心比心”、“特事特辦”、“切實加大國產廉價藥生產供應保障力度”。賽柏藍查詢數據發現,陜西興邦藥業的巰嘌呤片近期在各地的中標/掛網價格均是1.65元/片。這與其此前在各地大約0.5元/片的價格相比,是有一定提升的。而本次議價失敗的注射用絲裂霉素,也是近年來缺貨、斷貨的常客。作為青光眼手術必備藥物,絲裂霉素能抑制疤痕生長,將手術成功率從原來40%提升到70%以上。從2017年2月份開始,這個藥連續斷貨了18個月,北京、廣州的醫生都已經發出了呼吁,廣州甚至收集了千余名青光眼專業眼科醫生的簽名。直到在去年8月份,才開始恢復供應。很多廉價藥短缺、斷貨,不僅影響居民用藥,也導致現代醫療體系頻頻遭遇“有診斷卻用不起藥”或“有診斷卻無藥可用”的尷尬境地。2017年6月,八部委印發了《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為呼吁多年的廉價救命藥的消失或給出解決之道。
通知強調,要從監測發現苗頭性問題入手。首先通過監測發現苗頭性問題。在目前每個省份布局不少于15個監測哨點的基礎上,聯通藥品研發注冊、生產流通、采購使用等重點環節,逐步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監測網絡體系和預警機制。綜合分析我國疾病譜變化、重點人群臨床用藥需求、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需求、藥品及其原料藥生產審批等情況,合理界定臨床必需藥品短缺標準,建立國家、省兩級短缺藥品清單管理制度。
其次,通知強調建立長效機制,注重會商聯動,完善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國家層面重點圍繞國家級短缺藥品清單內品種,組織開展短缺藥品及其原料藥生產供應保障能力評估,研究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重大政策和制度,協調解決跨省短缺問題。省級主要是建立相應會商聯動機制,綜合評估轄區內藥品短缺信息和應對建議,統籌解決局部性短缺問題,及時分析、處理、上報短缺信息,增強綜合應對能力。
寧夏的談判結果顯示,8個廉價救命藥有5個議價失敗,這也意味著這些藥不能掛網采購。在醫院確實需要用這些藥的情況下,會怎樣處理呢?我們希望,隨著更多扶持政策出臺和國家定點生產工作落實,未來,廉價藥、救命藥都能夠保證供應,更好的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