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壇醫院掛號大廳熙熙攘攘,人頭攢動。一個穿著深色外套的中年人戴著口罩,緩步徘徊,環顧四周。他時不時地“截住”身邊的患者,低聲詢問,并在記事本上仔細記錄。
這位中年人是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局長于魯明,今年已經第十次暗訪醫院“掛號難”問題。與他同行的還有假扮其親屬的《經濟參考報》記者。今年初,“赴京看病女孩痛斥號販子”事件再次引起社會關注,讓“掛號如春運、看病像打仗”的就醫難問題再次成為焦點。于魯明也因此感到責任重大。
為了解決“掛號時間長、繳費時間長、候診時間長、診斷時間短”的“三長一短”難題,今年年初,北京22家市屬三甲醫院陸續試點“非急診全面預約”就診模式,并繼續推廣“京醫通”微信、自助機等多渠道掛號。使用“京醫通”微信等新的掛號渠道,預約時間僅需要幾分鐘,比原來動輒幾十分鐘的排隊掛號要便捷得多。
然而,新的掛號方式也遇到了不少問題。一些患者習慣到掛號窗口排隊,哪怕身邊有醒目的“自動掛號不排隊”的提示。原本方便的自主掛號機也遭遇“寒流”,無人理會。有患者表示,“連號販子都被眼花繚亂的掛號方式整暈了,患者不‘蒙圈’才怪!”
于魯明還想繼續探查,卻被一把握住手。他前往會議室,意外撞見了天壇醫院院長王晨。王晨表示,醫院就診者很多是中老年患者,他們習慣于傳統窗口掛號。于魯明也承認,對于“互聯網+”等新名詞,一些中老年患者可能會感到暈眩,改變他們的就醫習慣需要一個過程。
不知不覺中,于魯明發現自己被人群包圍。他與其他患者交談,發現他們對于“京醫通”微信等新的掛號方式存在不少疑慮和不滿。一位患者甚至笑言,“連號販子都被眼花繚亂的掛號方式整暈了,患者不‘蒙圈’才怪!”
于魯明意識到,為了解決“掛號難”問題,需要進一步貫徹市委市政府和市衛計委的要求,完善“京醫通”實操設置,加強對中老年患者的宣傳引導,嚴格執行實名掛號,推進患者就診信息共享,朝著便民方向努力,有效緩解“掛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