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一旦違法違規,通常都會面臨被立案調查的歸宿。8月8日晚間,吉藥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于2019年8月8日收到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發的《調查通知書》(吉調查字2019043號),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有關規定,證監會決定立案調查。根據近期公告,此番被立案調查,或與吉藥控股計劃收購修正藥業后又終止的信披問題有關。
在吉藥控股發布收購修正藥業的重組預案后,公司市值一度暴增,市值達到36億元。然而,在重組停牌前,吉藥控股市值暴跌,一度跌至30元左右。這導致市場對吉藥控股的收購行為產生了質疑。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吉藥控股的收購與修正藥業欲借殼吉藥控股上市有關。然而,在收購終止后,吉藥控股股價反而迎來了連續兩日的漲停。
關于終止收購的原因,吉藥控股方面表示,經各方充分論證,此次重大資產重組交易方案,已構成修正藥業重組上市。然而,修正藥業方面則否認了將與吉藥控股繼續推進重組的說法。深交所連發兩份關注函,要求吉藥控股補充披露終止股份轉讓協議的原因與合理性,以及此次重組是否存在故意停牌、炒作股價、內幕消息泄露等情形。
然而,關于終止收購的原因,很快被修正藥業“打臉”,一紙聲明否認了將與吉藥控股繼續推進重組的說法。吉藥控股方面承認了消息有誤,稱“由于公司經辦人員失誤,在傳遞終止重大資產重組《意向協議之解除協議》過程中,誤將修訂稿當做最終稿歸檔,致使《關于終止重大資產重組暨公司股票復牌的公告》中引用修訂稿中錯誤內容”。
期間,關注此事的深交所連發兩份關注函,要求吉藥控股補充披露終止股份轉讓協議的原因與合理性,以及此次重組是否存在故意停牌、炒作股價、內幕消息泄露等情形。由于忽悠式信披,吉藥控股股價迎來低迷,8月9日開盤報4.19元/股,與7月25日收5.94元/股跌幅已達三成。
據了解,吉藥控股的前身是雙龍股份,2014年收購了金寶藥業100%股權,交易完成后吉藥控股變相完成借殼上市,醫藥也變成了公司的主業。2018年以來,吉藥控股先后收購了金寶藥業、遼寧美羅、遠大康華、亞利大膠丸和普華制藥,形成商譽金額8.54億元。目前實控人盧忠奎共持有1.54億股,其中處于質押狀態的股份為1.53億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的99.25%,占公司總股本的22.92%。財報顯示,2016至2018年,吉藥控股分別實現營收7.47億元、7.00億元、9.42億元,凈利潤為1.86億元、2.02億元、2.17億元,公司扣非凈利潤連續兩年下滑。
2019年上半年,公司預計實現凈利潤約1500萬元至2500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0.08%至66.80%,這是吉藥控股上市以來首次凈利大幅下滑。需要注意的是,受到立案調查的同時,吉藥控股獨立董事康少華因個人工作原因申請辭去公司獨立董事、提名委員會委員、審計委員會主席、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委員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