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最近要求醫院中的掛號、劃價、收費、取藥等服務窗口等候時間不超過10分鐘。患者和網友對此都表示質疑。為了解情況,記者調查了本市多家醫院,發現大多數醫院掛號等待時間在10分鐘以內,但取藥和收費窗口等待時間都超過10分鐘,有些要長達半小時。醫生向記者承認,以目前就醫環境,要達到衛生部的10分鐘標準“相當有難度”,如果超過了10分鐘,將無人來監督和處罰,目前也沒有具體的實施辦法。
在體驗掛號地點方面,兒童醫院和積水潭醫院的掛號等待時間都比同仁醫院的短,但預約電話卻常打不通。而在同仁醫院西區,記者發現8個窗口開了7個,每個窗口前排了10人左右,排隊等待時間最長的是西藥房的取藥窗口,每個患者取藥時間在半分鐘到一分鐘之間。此外,中藥房的發藥處窗口基本不用排隊,而常規檢驗要等一小時,因為要想達到“三好一滿意”,血、尿、便常規檢驗、心電圖、影像常規檢查項目,自檢查開始到出具結果時間不超過30分鐘。而在暑假期間的同仁醫院,常規檢驗和平片攝影的時間在1小時。取CT片要等48小時,而心電圖室的候診患者不多,一位近期經常來此檢查的孕婦稱,平時這里也不用等候。
對于衛生部的新規定,一些患者和醫院管理者也表示質疑。他們認為,大型醫院就醫人員過于集中,患者就診手續復雜、環節多,一次就診需要重復排隊,例如交費、取藥得分別排隊完成等等,都是造成長時間等待的原因。另一方面,目前的就醫環境要達到衛生部的10分鐘標準“相當有難度”,如果超過了10分鐘,無人來監督和處罰,目前也沒有具體的實施辦法和細則來支撐。究竟哪些原因造成患者就診過程如此漫長?業內人士認為,大型醫院就醫人員過于集中,患者就診手續復雜、環節多,一次就診需要重復排隊,例如交費、取藥得分別排隊完成等等,都是造成長時間等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