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政府發布《廣東省“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2020年)》(下稱《計劃》)指出,到2017年底前,廣東網絡醫院試點達到10家;到2020年底前,網絡醫院試點達到20家。
網絡醫院試水近一年
去年10月底,由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深圳友德醫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友德醫”)和廣東省內數十家連鎖藥店共同組成的廣東省網絡醫院正式上線,這也是全國首家正式向線下延伸的網絡醫療服務機構。通過此模式,患者不用去醫院排隊掛號,家附近找個藥店,通過網絡視頻就能讓醫生免費看病,開完處方直接在藥店拿藥回家。
一直以來,這家在互聯網領域探路的醫療機構備受外界關注。今年5月底,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李觀明在某行業論壇上介紹,運行數月來,網絡醫院已經與國內排名前20名的連鎖藥企簽訂了合同,意向完成50000家藥店的簽約;在廣東省全部21個市、120個縣區建立了接診點,已建立接診點1500個、培訓運行1000個。
目前,網絡醫院的醫生團隊以高年資醫生為主,包括50名全科醫生和50名專科以上醫生,并儲備了400多名醫生。李觀明還表示,網絡醫院每天接診2000多人次,總服務超過100萬人次,其中60%-70%會開具處方,每張處方價格為64.7元。
廣東金康大藥房的負責人鄭浩濤是這場探索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所在的31家連鎖藥房都是廣東省網絡醫院的接診點。鄭浩濤表示,他對網絡醫院的前景充滿信心,隨著醫藥分家,便捷的遠程醫療將緩解目前大醫院門診排隊長、看病難的問題。
同時,廣東一家參與網絡醫院試點的連鎖藥店負責人也表示,目前來說,盡管網絡醫院仍受限于患者的就醫方式、診療硬件設備和相關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影響,現階段推廣尚存難度。但毋庸置疑的是,作為新生事物的網絡醫院,是互聯網與傳統醫療接軌的必然趨勢。
推廣進度低于預期
隨著“互聯網+”改變更多的傳統行業,廣東省也開始著手將網絡醫院的模式復制到更多地區。
《計劃》顯示,廣東省將“互聯網+醫療”作為了未來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重點工作之一,將建立全省醫療大數據庫,推廣電子處方與病歷應用。此外,將開展在線健康咨詢與管理等服務。開發移動醫療APP,推進網絡醫院試點建設。建立全區居民健康檔案、實現區域醫療資源共享,致力于為醫院提供科學而強有力的信息技術支撐,實現網絡問診、遠程就醫功能,從而達到服務臨床、方便病人、改善就醫體驗的目標。
廣東省衛計委也表示,將逐步摸清廣東省移動醫療信息資源底數,整合人口健康數據庫資源,建立移動醫療數據資源庫。且下一步將理順移動醫療的定位與發展方向,明確對哪些類型的移動醫療軟件進行監管,從而制定各類移動醫療的使用規范。鼓勵跨行業合作,成立廣東移動醫療行業聯盟。
一位長期關注醫藥行業的投資人士對認為,首家網絡醫院試水以來進展不錯,是傳統醫院服務方式的補充。政府開放更多醫療機構探索網絡醫院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傳統醫院看病排隊和醫療資源浪費的問題。
不過,網絡醫院在改變傳統就診模式的同時,其推廣也面臨不少難題,比如患者質疑其專業性,以及醫保報銷、醫生多點執業等壁壘,網絡醫院的盈利模式及利益分配仍需進一步完善。另外,目前,大多數藥房的就診點只有電腦、耳機、攝像頭、打印機及部分簡易檢測設備。
同時,據了解,網絡醫院的定位以慢性常見多發病為主。廣州荔灣區一家藥店的執業藥師介紹道,前來體驗的病人以糖尿病、高血壓為主,有時還有人看傷風感冒等輕微常見病。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省網絡醫院的推廣進度仍低于預期。今年3月,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醫療拓展部主任張勝明曾表示,按照醫院規劃,2015年底網絡醫院計劃要做到3萬個就診點,但從目前情況看來,網絡醫院離這個數字的布局點還有不小的差距。
對此,廣東一家不愿具名的醫藥電商董事長也表示,遠程醫療最大的缺點就是如何保證診斷的依據與實際病情的匹配度。而在政策層面,如何接軌醫保報銷、多點執業、醫療信息共享、事故認定等,都是網絡醫院大面積推廣必須解決的問題。
他認為,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傳統端的院方和技術端的互聯網公司都需在這個道路上經過漫長的探索,目前的網絡醫院只是對舊有模式效率的提升,對整個醫療改革的作用尚小。
地方動態
吉林: 前八個月產業增加值超300億元
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數據的數據顯示,1-8月,該省醫藥產業累計實現增加值331.1億元,同比增長14.2%。一方面,8個子行業除醫療器械外全部呈增長態勢,其中,獸用藥品增幅最高達52.7%;化學藥品原料藥和衛生材料增幅在20%以上,分別增長41.6%和20.1%;中成藥、中藥飲片加工、化學藥品制劑和生物藥品分別增長15.2%、13.6%、12.5%和12.5%;醫療儀器設備同比下降9.6%。另一方面,吉林省重點醫藥企業增勢平穩,8月,該省重點直調的30戶醫藥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9.0%。
從產業產銷情況來看,該省醫藥產業的銷售增勢良好。1-8月,該省醫藥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4.4%;實現銷售產值同比增長26.0%。8個子行業銷售產值除衛生材料和醫療設備下降外,其余全部呈增長勢頭。其中,生物藥增速最快達236.8%;獸用藥品增長52.7%;中成藥和中藥飲片加工分別增長19.3%和12.8%;化藥制劑和化學原料藥分別增長2.1%和1.5%;醫療設備和衛生材料同比分別下降9.9%和5.0%。
貴州:9個名優中藥年產值近50億元
從日前舉行的貴州省重大科技專項“9種名優中藥品種的技術提升與深度開發”驗收會上獲悉,通過項目實施,該省9個名優中藥品種2014年共實現產值49.67億元,銷售收入40.51億元,利稅13.33億元,較項目實施前2011年新增產值26.41億元,新增銷售收入23.64億元,新增利稅7.69億元,實現了產品產業化規模和市場占有率的大幅度提升。
據了解,為提升貴州名優中藥產品的質量、效益和市場占有率,貴州省以該省市場占有率較高、市場需求較大、療效肯定,且具有發展潛力的仙靈骨葆膠囊、熱淋清顆粒、婦科再造丸、參芎葡萄糖注射液等9個代表性名優品種為研究對象,組織實施了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由貴州醫科大學牽頭承擔,以貴州益佰、同濟堂、百靈、信邦等省中藥骨干企業為主體,由貴陽中醫學院、中藥固體制劑制造技術國家工程中心等省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作為科技支撐,圍繞“中藥名優特品種的二次開發”、“中藥注射劑安全性的再評價”,以及“中藥名優特品種的品質提升”三個研究方向,展開產學研聯合攻關。目前,該項目形成并申報發明專利33件,其中已獲授權16件;制定企業標準9項,提升國家藥品標準6項。
上海:將設立藥品審評分中心
日前,上海市副書記、市長楊雄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宣布,將“組建國家食藥監總局藥品審評中心上海分中心”。此舉被視作當地推進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三大創新”舉措之一。事實上,早在2015年5月,上海就在《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放出消息,將“主動探索藥品審評、審批管理制度改革,爭取設立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藥品審評中心上海分中心”。如今,“爭取”二字或意味著“分中心”設立相關文件發布將近。
對此,業界反饋稱消息令人振奮,設立審評分中心不啻為分流審評壓力、解決審評積壓的有力之舉。據業內人士透露,除上海外,廣東、江蘇、天津等地也在積極爭取設立審評分中心。值得一提的是,據媒體報道,廣東省省食藥監局局長段宇飛曾在3月下旬調研食藥監管工作時透露,“國家藥物評審華南分中心”有望落戶廣州國際生物島。不過,CFDA官網并未對上述各地或宣布或嘗試設立審評分中心的消息做出回應。另外,RDPAC執行卓永清透露,此次上海宣布設立審評分中心的細節也尚在討論中,“具體決策需要等國務院最終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