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相近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讓中醫藥在東盟地區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市場潛力。自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啟動以來,有力推動了中醫藥在東盟地區的快速發展。這篇原載于人民日報、題為《中醫藥走東盟,還需下番真功夫》的文章,讓我們看到了中醫藥在東盟地區發展的可喜現狀,同時也提醒我們,中藥面臨的最大挑戰還在于我們自身。只有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樹立良好品牌形象,才能使中醫藥在東盟國家生根開花,造福更多百姓。
印尼——鞏固良好聲譽
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市中心,一座院子把都市的車水馬龍隔在門外。走進小院,精致的花園、古樸的陳設映入眼簾,撲鼻而來的藥香寧心安神,一副楹聯引人注目:“炮制雖繁必不敢少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里就是百年老店北京同仁堂在雅加達開設的分店。
自2004年開業以來,同仁堂雅加達分店已接診患者近8萬人次,慕名從周邊城市求醫問藥的患者絡繹不絕,有時甚至需要電話預約。等候問診的阿妮塔今年43歲,“中醫真了不起,”聽聞筆者來自中國,她豎起了大拇指,“通過中藥調養,困擾我很多年的腸胃病慢慢地好轉了。”來自泗水的阿爾納正在抓藥,他告訴筆者,自己是同仁堂的老客戶,已經養成了中藥保健調理的習慣,“這里的藥材質量國內最高,我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專門來雅加達抓次藥。”
堅持聘用優秀中國醫師坐堂,堅持選用優質藥材,通過近10年的經營,同仁堂品牌已在印尼深入人心。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花季紅表示,計劃到2015年在印尼開設8家診所,并將同仁堂產品推向當地西醫市場。
中醫藥在印尼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其興起在印尼可以追溯至17世紀。大量“下南洋”的中國勞工把傳統文化、生活習俗帶至東南亞國家,中醫藥和印尼傳統醫學相互交融,生根發展,到20世紀初已經十分興旺,中醫師也被尊稱為“國醫”。由于歷史原因,中醫及其代表的中國文化一度受到限制和打壓,但近十幾年來逐漸復蘇,并生發出新的活力,濃濃的中藥香已飄到印尼各大城市。
西雅加達草埔唐人街一帶,中醫藥店鋪隨處可見。草埔購物中心大大小小的藥材店里,中藥和印尼草藥同柜出售,而中國的中成藥則更受歡迎,片仔癀、六神丸、正骨水都是銷量居高不下的藥品。
沿班芝蘭大街行走,幾分鐘就能看到一家中醫診所,擁有80年歷史的萬成中醫診所除了有醫師坐堂診斷外,也提供預先包裝好的四物湯、石斛飲等藥膳湯料供顧客選用。27歲的娣娣對筆者說,她對中國藥膳很有興趣,原本苦口的良藥加進湯羹菜飯里反而增添了風味,也有利身體健康,自己已經用蓮心茶取代了一直喝的罐裝飲料,平時燉湯時也會加入一些中草藥,“我相信中藥會讓身體循序漸進地好起來”。
中醫藥診所、企業在印尼不僅是經濟實體,還承擔著文化載體的重要使命。同仁堂與當地中醫協會保持密切合作,通過定期選派醫師培訓授課,互換兩國中醫治療經驗;天士力印尼分公司成立6年間共舉辦中醫藥文化講座培訓2000余場、義診活動1000余次。2008年,北京中醫藥大學與印尼大學等4所高校簽訂加強藥材種植、醫學教育的合作協議。而隨著中醫藥走進印尼千家萬戶,越來越多的本地學生選擇赴華學習中醫,各地中醫藥大學中都可以見到印尼學生的身影。
泰國——培養本土人才
在泰國首都曼谷的中國城,有一家華僑中醫院,6層的門診大樓十分氣派。該院臨床教研處主任徐慧蘭醫生告訴筆者,現在醫院有近50名大夫,開設有內科、骨傷科、針灸科等10個科,年接診病人17萬人次。這樣的中醫院規模在國外確實不多見。
徐慧蘭介紹說,“我們沒做過什么廣告,就是因為病看好了,一傳十,十傳百,來華僑中醫院看病的人越來越多。”她的患者中有一位81歲的老先生,8月來看病時睡眠不佳,脾氣暴躁。經她診斷是肝氣郁結所致。她以中藥養心、清熱、化濕,老人服藥后一天天見好,兩三周就基本康復了。隨后,老人身體虛弱的太太也坐著輪椅來看病,經過兩三周的調理滋補,太太已經不用輪椅了。
在針灸科,名叫差猜的患者躺在床上,兩個膝蓋上扎著針,給他治療的羅醫生是曾在中國廣州留學的泰國中醫大夫。差猜告訴筆者,自己今年50歲了,前一段腰腿老疼,西醫看不好,朋友向他推薦中醫院針灸,治了十幾次就完全不疼了。前幾天不小心膝蓋扭傷了,就又來了。他說針灸很有效。
徐慧蘭說,現在越來越多的泰國中醫師當上了主角。在內科,年輕的中醫師連偉清正在給一位老年婦女看病。他在上海留學8年,學成歸國后在這里工作。他認為中西醫結合能解決更多醫學難題。
徐慧蘭說,大批的泰國中醫人才正在成長。泰國現在有3所中醫學院,曼谷的華僑崇圣大學中醫學院10年前成立,學制6年,現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合作,學生5年級到上海讀一年的針灸、推拿、大內科等,6年級臨床實習半年在上海,半年在本院。作為臨床教研處主任,她帶過幾乎每一屆學生,她興奮地說,中醫學生人數,第一屆只有20多人,今年入校新生超過了100人,學生質量也一年比一年高。泰國國立的莊甲盛大學中醫學院與中國遼寧中醫學院也建立了合作關系,已招第四屆學生。
徐慧蘭認為,華僑中醫院在泰國受歡迎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療效好;二是藥材好;三是服務好。“醫院的發展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徐慧蘭對筆者說,華僑中醫院與上海龍華醫院、陜西中醫學院、天津、成都等中國醫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這些醫院每年派醫生來泰國工作,也幫助培訓中醫人才。今年有5位醫生獲得了中國政府提供的全額獎學金。
華僑中醫院仍在發展,在泰國呵叻府開設的分院將于今年年底開業,將來還打算在清邁開設分院。
在中國城最繁華的耀華力路,筆者找到了北京同仁堂(泰國)有限公司的店鋪,店內窗明幾凈整潔透亮。藥店里既有草藥,也有中成藥,還有根據時令配好的常用湯劑。2001年7月1日,泰國政府正式宣布中醫藥合法化。由福安堂和北京同仁堂集團合資創辦的“北京同仁堂(泰國)有限公司”于當年9月20日正式開張,至今已經營了十幾年。
坐堂中醫咨詢專家劉醫生說,“除了馬來西亞、文萊、柬埔寨、印尼等周邊國家的病人,還有不少來自歐美國家的病人來這里看病。”為方便來看病的外國人,藥店配有泰文和英文翻譯,藥品可代煎,甚至送藥上門。
同仁堂合資方福安堂楊氏家族第三代傳人楊先生說,同仁堂對藥材的選材、加工都更講究、精致,雖然價格稍微高一些,但質量好受歡迎。禽流感流行的時候,同仁堂的訂貨電話都接不過來,在關鍵時刻,信譽的作用特別大。
新加坡——適應行業監管
新加坡是華人為主的社會,中醫藥歷史悠久。據統計,新加坡有中醫藥店、診所1000余家,并有多家中醫社團、研究機構和醫療機構。在當地的中國城牛車水,可以看到不少中藥店,店面不大,多為家庭藥房,保持著傳統風貌。
目前,新加坡市場上有9800多種中成藥產品,其中60%來自中國大陸,其它則來自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馬來西亞等地。新加坡本地數十家中成藥制藥廠生產的產品占市場份額的15%至20%。同時,作為貿易港,新加坡也是活躍的中藥轉口貿易中心。
隨著人們對養生的重視,中醫藥在新加坡越來越受歡迎。1997年,新加坡政府在衛生部內設立了中醫藥管理局,專司中醫藥有關事務。十幾年來,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視中醫藥管理,頒布了多項法令和行業法規,使得中醫藥行業進入規范化的發展階段。
在中藥進口管理方面,從1999年9月起,新加坡對中成藥進口采取注冊登記制度,未經注冊登記的中成藥一律不得進口和在新加坡市場銷售,違者將予以罰款或坐牢。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衛生部管理中藥所采取的標準均以西藥標準為基本依據,造成許多“以毒攻毒”的中藥被拒之門外,比如新加坡禁止進口被認為有毒性的黃連。另外,從2004年1月起,所有從中國進口的中成藥(包括保健食品),只有取得中國國家標準方能在新加坡進口和銷售。
此外,在新加坡本地制造的中成藥,生產過程都必須符合國際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產品在上市前也必須在新加坡衛生科學局承認的實驗室進行化驗,如果在抽樣化驗時發現樣本不符合標準,整批貨將會被銷毀。
在中醫管理方面,2000年新加坡國會通過中醫師法案,成立了中醫管理委員會,建立了中醫執業者(包括中醫師和針灸師)注冊制度等。該法案的通過,標志著在新加坡中醫師行醫的法定地位得到正式認可。除了為中醫執業者進行注冊,中醫管理委員會的任務還包括鑒定為注冊目的而設立的中醫學課程及承辦課程的中醫院校,以及管理注冊中醫執業者的專業道德和行為。為了使注冊中醫執業者更新相關的專業知識,跟上不斷變化的中醫發展,中醫管理委員會還推出了2013年—2014年自愿性中醫繼續教育。
新加坡中藥學院主席李長沙表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和新加坡對中醫藥行業監管更加嚴格,使得需求穩步上升。很多人意識到,有些疾病西醫并不能完全治愈,人們把中醫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視培養中醫人才,加強科學研發。2002年7月新加坡建立第一所中藥學院,為本國培養中藥方面人才。政府還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包括中成藥在內的生物工程的研究開發。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表示,政府計劃撥款科研經費給相關機構和個人,研究探討中醫中藥如何有效應對衛生保健等課題,尤其在新加坡老齡化社會日益凸顯的慢性病領域,推動中醫藥和西醫治療互相取長補短、提高療效。
今年5月15日,中國和新加坡有關部門簽署了新一輪中醫藥合作計劃書,雙方將進一步在中醫藥科研、教育、管理等領域加強交流合作。新加坡衛生部2012年批準300萬新幣(約合1467萬元人民幣),專項用于中醫藥科研工作,并成立中醫藥研究顧問委員會指導工作。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選派中醫藥專家,作為新加坡中醫藥研究顧問委員會下設的學術顧問委員會分會成員,赴新開展中醫藥科研工作,并繼續協助新衛生部開展中醫師及針灸師注冊考試工作。新方則為中國中醫藥管理人員繼續提供短期的醫療管理培訓。
越南——做好品牌推廣
中越兩國山水相連,文化相通,一些民俗和傳統文化都有相似或共通之處。中國傳統中醫藥在越南也得到廣泛接受和認可。像同仁堂生產的安宮牛黃丸就受到越南人民的喜愛。
北京同仁堂越南分公司(籌備)負責人郭凱宇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同仁堂以配方獨特、選藥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的產品特點創立品牌。在運營模式上也和國內一樣采取藥品銷售和中醫坐堂并舉的形式,直接為越南百姓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另外,為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公司還聘用培訓越南雇員,向其傳授專業中醫藥知識,重視企業軟實力建設,注重企業文化宣傳。
郭凱宇說,醫藥行業是特殊行業,直接關系到人的身體健康,因此世界各國政府都制定了嚴格的法律法規和行業管理制度。近幾年越南政府取締了一些打著傳統中醫藥旗號開辦的診所。郭凱宇認為,作為中國中醫藥行業的龍頭企業,北京同仁堂越南分公司未來會以高質量的產品、優良的醫師人才、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滿足越南民眾對中國傳統中醫藥的需求。同時,通過企業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消除那些假中醫假中藥帶來的惡劣影響,讓越南人民逐步感受到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精髓。
通過走訪,筆者感覺中醫藥在越南盡管目前受眾群體有限,但市場潛力很大。一位在政府機關工作的越南朋友告訴筆者,安宮牛黃丸在越南知名度很高,是因其神奇藥效廣為流傳。不過由于價格較貴,且數量不多,越南普通民眾雖久聞其名,但很難享用。
據筆者在越南走訪了解,越南醫療衛生系統與中國差異較大。總體分為國立醫院和國際醫院兩種,由于國際醫院費用高昂,患者群體以在越工作生活的外國人為主。本國民眾主要在國立醫院就醫,但由于就醫需求大、醫療資源十分有限等原因,不少普通越南民眾往往會選擇到藥店買藥。因此,藥店在越南國內分布極為廣泛,在城市鄉村、街道縣坊都能十分容易地找到。而筆者在走訪的多家河內藥店內都沒有看到中藥制品。
筆者曾詢問河內市棟多郡一藥店有沒有正骨水,售貨員阿蓮告訴筆者,店里主要賣越南本地藥品和西藥,像白虎膏這樣的越南傳統醫藥也有治療跌打損傷的奇效。因此,如何更好地進行品牌推廣、樹立傳統中醫藥在越南普通民眾心中的地位,將是廣大中醫藥企業需著力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