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高考志愿填報時,廣東省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吳少林非常憂慮——今年的醫學生還那么難招嗎?據省衛生計生委、廣東省醫師協會、華南理工公共政策研究院共同完成的最新《廣東省執業醫師隊伍現狀研究報告》顯示,廣東醫生57%年工資收入3萬元至10萬元,另有17%更是低于3萬元;而工作量卻比同行多近七成,一半以上準點下班難;同時,過去一年64%的醫生曾被辱罵恐嚇或人身攻擊。
近六成醫生說“不會再選做醫生”,只有8.4%的醫生同意子女繼業從醫。 文/廣州日報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粵衛信
廣東省醫師協會2014年對7390名醫生調查證實,51%的人每天都不可能準點下班,班班要“拖堂”,而且越是級別高的醫院、越是臨床一線的醫生,就越難按時下班。臨床一線的醫生,往往半天門診要看診五六十人。44%的醫生節假日要加班,14%的人節假日要參加學術活動來“充電”。難怪約三成的醫生,將工作壓力歸結為“工作量太大”,35%的醫生經常或總是對工作感到疲勞或身體不適,48%的因忙于工作不能照顧家庭而自責。
2013年全國衛計統計年鑒顯示,廣東醫生僅日診療工作量就比全國同行多近七成;2014年數據,醫生日診療工作量最大的是中山市,其次是佛山、東莞、江門、云浮。
為什么廣東醫生這么累?看看數據。
2014年全省共有21.7萬名執業(助理)醫師,這可比十年前的2005年12.1萬人,增加近10萬名醫生,不過,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其實廣東醫生還非常缺。據2013年全國統計數據,在全國GDP排名前四的粵蘇魯浙四省中,廣東每千人口擁有醫生1.98人,低于浙江的2.52人,山東的2.38人,江蘇的2.14人,甚至比不上全國平均的2.05人。
五成多醫生年收入3萬~10萬元
調查顯示,廣東醫生還有17%每年工資收入在3萬元及以下,3萬元~5萬元的占23%,5萬元~10萬元的占34%,10萬元~15萬元的占15%,15萬元~20萬元的占6%,年收入超過20萬元的,僅占3%。也就是說,74%的醫生年工資收入低于10萬元,其中的17%甚至最多只拿3萬元,只有8.5%超過15萬元。
超過六成的醫生認為自己的薪酬與付出不對等,個人收入不能體現技術含量和技術風險,更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
以上結果并非因為資歷低的醫生多,拉低了醫生的工資水平。據調查,廣東醫生年齡低于25歲的其實少之又少,32%是25歲至34歲,34%是35~44歲,20%是44~54歲,只有不到15%是55歲及以上的老專家。
六成多醫生被罵過被恐嚇過
工作那么累,但很多醫生卻認為,不被尊重、不獲患者信任,心更累。
據省醫師協會的調查,31%的醫生認為“患者不尊重醫生”,55%的醫生感受好一點,覺得“尊重程度一般”,只有14%的醫生感受到患者很尊重醫生。而在信任度上,12%的醫生感受到“患者對我不信任”,51%也認為信任度一般,只有36%的醫生覺得患者對自己很信任。這樣的感受,也使得37%的醫生認為,近10年來,“社會地位低”已經成為自己對醫療行業的最不滿意之處。
事實上,過去一年中,廣東醫生沒有受到患者或家屬辱罵、恐嚇、人身攻擊的,僅有36%。職稱越高的醫生,被傷害越多,越是大醫院、大城市醫院的醫生,被傷害也越多。46%的醫生所在科室曾發生醫療糾紛,平均數為4次;14%的醫生自身曾身陷醫患糾紛,平均數1.7次。
72%醫生不愿子女從醫
對于“如果有再次選擇的機會,是否還愿意再次選擇從醫”的問題,58%的廣東醫生表示不會再選醫務,表示還會選擇的僅18%。廣東醫生群體中,只有8.4%的人同意自己的子女繼業從醫,不同意的則高達72%。
省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吳少林坦言,目前廣東醫衛人才的金字塔形分布還算“很穩當”:副高以上職稱醫生占到17.2%,中級職稱醫生占24.4%,初級及以下的58.4%,在臨床一線服務患者的好醫生很多,19%是副高以上職稱。但近幾年來,不斷曝出的“醫學生難招”消息,“很可能70后、80后將來老了、病了,很難找到好醫生看病了”,那將是一兩代人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