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區的夏季炎熱多雨,使人很容易感受濕熱之邪,蘊積腸中,加上小兒脾胃功能未發育完全,過食生冷瓜果、飲料或煎炸辛辣食物,容易損傷脾胃,引起急性腸炎,主要表現為腹痛泄瀉,大便酸臭,腹脹口臭,食欲不好,口渴多飲,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鄧雪梅指出,急性腸炎患兒若無高熱抽搐、膿血便或脫水現象,家長可在家中試試飲食療法,免卻上醫院排隊看病之苦。
以下為鄧雪梅介紹的一款土茯苓馬齒莧粥:取新鮮土茯苓、馬齒莧各100克(菜市場有售),或干品各20克(藥店有售),洗凈,加適量清水,熬煮30分鐘,取出藥渣,再加入少量米,繼續熬成粥,加油鹽調味,分2至3次食用。治療期間忌生冷腥辣食物,一般2至3天可痊愈(以上為3至5歲小兒藥量,可隨年齡酌情加減)。
此方能清熱解毒、祛濕止瀉。馬齒莧性味酸、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滑利大腸之功效,為解毒治痢常用要藥;土茯苓性味甘、淡、平,能利濕解毒。民間多用馬齒莧或土茯苓單味治療濕熱泄瀉,現兩者同用,起加強作用,取粥養胃氣,不失為治療腸炎的一個簡單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