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踏入深水區,2017年整整一年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布局,回顧過去,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在2017年,針對醫院的改革政策陸續出臺,研究2018年的變化,將為醫藥人接下來的工作指引提供方向。總體來說,2018年醫院方面將出現以下五大變化:
1. 大醫院加速托管,中小醫院逐步建立醫聯體制度框架。全國范圍內的三級公立醫院都在參與醫聯體建設,并發揮引領作用。盡管距離2020年全面推進醫聯體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仍有一段距離。目前,不少醫院都在加快醫聯體的建設,以托管型為主。
2. 醫院目錄打通,用藥統一。這可能導致大型醫院對中小、基層醫院的虹吸現象,難以判斷。
3. 控費更嚴格,輔助用藥被踢出醫院。2017年,貴州、四川、廣東三省發布緊急通知,要求醫院控制輔助用藥,一些中成藥和注射液暫停使用。
4. 醫生自由執業。2017年,國家衛計委修訂了《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和《醫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徹底松綁了醫生,允許在職醫生開辦醫療機構,并允許執業醫師在不同省份執業。目前已有醫生在兩個省域內甚至三個省域內執業。政策層面已經到位,接下來需要下功夫做醫院工作,一旦醫院放人機制形成,醫生大解放不再是空話。
5. 大批三級醫院撤銷普通門診。各地陸續引導三級醫院壓縮或關停普通門診,如東莞市要求三級醫院和鎮街醫院逐步壓縮和關停普通門診,并僅保留專科門診。明年,三級醫院對門診的專注度可能會持續降低。
此外,2018年還將出現中醫診所數量暴增,開辦中醫診所的時機、地點和條件都相當有利。政策方面已經到位,只需要實施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和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暫行辦法。民間中醫可通過中醫(專長)醫師考核獲得醫師身份,大量使用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