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國大陸地區第三個證券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市,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據報道,北交所首個交易日,81只北交所股票合計成交95.73億元,400萬戶投資者入場。據了解,與上交所和深交所主要面向大型企業不同,北交所是為創新型中小企業而生,而醫療服務企業則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北交所開市將為中國醫療服務企業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呢?
北交所的服務對象更早、規模更小、成立更新,其對口服務的對象為“專精特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小巨人企業。本次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81家企業中,從行業來看,包含信息技術、工業、原材料、醫療保健等,其中有71家來自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簡稱“全國股轉系統”,俗稱“新三板”)的精選層。而醫療保健企業則有10家,包含2家生物制藥企業、3家中藥企業、1家特色原料藥企業、1家化藥企業、2家醫療器械企業、1家獸藥企業。
盡管第一批沒有純粹的醫療服務企業,但熟悉新三板的業內人士都知道,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中,有不少是醫療服務企業,而且有不少進入了“創新層”。未來非常有希望登陸北交所。據了解,獲準籌建于2012年、并于2013年正式揭牌運營的新三板,運行至今已近十年,掛牌企業采取分層管理,分為基礎層、創新層和精選層。本次精選層的71家企業“連窩端”地在北交所首批上市,也讓創新層以及更多醫療創業企業看到了在A股上市的希望。
那么哪些醫療服務企業目前已經入選了新三板的“創新層”呢?根據“看醫界”查詢,包括華韓整形、蓮池醫院、藍天口腔、京城醫療等在內一批醫療連鎖服務企業入選,此外還有一批醫療服務企業入選了基礎層。敲鐘有條件,北交所上市規則一覽。
據了解,與滬深交易所敲鑼不同,北交所是敲鐘。當然,要想敲鐘還是有門檻的。在上市門檻方面,北交所平移了新三板精選層的條件,市值有2億、4億、8億、15億四個標準,除2億檔對于凈利潤有要求之外,其余均無。整體指標更強調市值、營收增長、研發投入,業內人士稱之為迷你版“科創板”。
根據《北京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試行)》(征求意見稿)的規定,發行人申請公開發行并上市,市值及財務指標應當至少符合下列標準中的一項:1、預計市值不低于2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不低于1500萬元且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8%,或者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2500萬元且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8%;2、預計市值不低于4億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平均不低于1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增長率不低于30%,最近一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正;3、預計市值不低于8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2億元,最近兩年研發投入合計占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合計比例不低于8%;4、預計市值不低于15億元,最近兩年研發投入合計不低于5000萬元。此外,發行人申請公開發行并上市,還應符合一系列相應規定條件:發行人為在全國股轉系統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創新層掛牌公司;最近一年期末凈資產不低于5000萬元;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的股份不少于100萬股,發行對象不少于100人;公開發行后,公司股本總額不少于3000萬元;公開發行后,公司股東人數不少于200人,公眾股東持股比例不低于公司股本總額的25%等。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近期,無論是一批眼科機構和三博腦科的成功過會,還是北交所的開市,對于創業型醫療服務企業來說都構成資產證券化的重大利好。未來將有更多醫療服務企業有機會在A股上市,持續放開的上市通道將有利于醫療服務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做大做強,并吸引更多資金進入醫療市場,助力優質醫療服務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