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藥,我坐不住。“藥價太低,乳腺癌用的他莫昔芬又斷貨了……”1月11日上午,江蘇省醫院腫瘤科教授尹正在參加南京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同事在朋友圈發的這條消息讓她“坐不住了”。
在這條微信下,一長串患者和醫生的留言,大家都覺得:“越來越多的廉價藥沒貨了。”
尹說,1月3日,她的同事在她的朋友圈里又發了一條關于化療藥物短缺的消息。不到10天,他莫昔芬又斷貨了。事實上,兩年前,她就遇到了廉價救命藥的短缺。目前在腫瘤學上,一些便宜或者低劑量的藥物在臨床上往往見不到。當一些患者面臨“停藥”的窘境時,醫生往往會覺得無米之炊。
不只是醫生有這種感覺。南醫大二附院腫瘤科主任醫師王朝霞告訴記者,氟尿嘧啶是胃腸道腫瘤常用的靜脈化療藥物。幾塊錢一片已經斷貨快兩個月了,最后實在沒辦法,只好用十幾塊的口服藥代替。對于患者來說,當然是原靜脈給藥最經濟有效。
病人著急:輾轉去其他醫院“掃貨”
王朝霞現代快報告訴記者,很多患者沒有辦法,只能去其他醫院“掃貨”。國外一些醫院可能會有一點點“庫存”,但很快就會告罄。比如博萊霉素,有的患者會去上海北京買藥,一次買兩個月。“連這個都不行,因為有些化療藥物需要靜脈給藥,有些醫院不允許帶出醫院。”王朝霞說。
昨天,現代快報記者在網上看到,在當地買不到抗腫瘤藥物的情況下,很多患者會選擇在網上發“尋藥帖”。
周洋(化名)是一名肝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他出現了腹水的癥狀,羥基喜樹堿這種草藥對局部灌注有很好的效果。他告訴記者,為了找到“羥基喜樹堿”,他和全家人費了好大勁,問了南京很多大醫院都沒有,最后在高淳找到了幾盒。
尹介紹,羥基喜樹堿是國產藥,價格也很便宜。因為廠家無利可圖,已經逐漸停產。最后只剩下一個廠家在生產,由于生產跟不上使用,經常缺貨。
廉價抗癌藥斷供,代替藥貴了10倍
尹說,乳腺癌的發病率居女性癌癥之首,三分之二的乳腺癌患者需要三苯氧胺進行絕經前內分泌治療。現代快報記者還了解到,這種藥是十幾年的“老藥”,價格也很便宜。一個月30多塊錢。但是這種藥經常缺貨。但它是絕經前乳腺癌患者離不開的藥物,也是唯一的選擇。沒有其他好的替代品。一般患者要連續服用5年,甚至部分復發風險高的患者要服用10年。
還有,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必不可少的藥物環磷酰胺,每支10元。目前醫院嚴重缺貨,只能用于急救。目前市面上沒有替代藥,只能買日本進口藥,兩者價格相差10倍。她說,她不希望真正給患者帶來好處的藥物從市場上消失。
這些經典藥物,國內短缺
不僅在江蘇,在中國也是如此。放線菌素D是一種化療藥物,主要用于治療兒童常見的惡性實體腫瘤,如腎母細胞瘤。這樣一種臨床急需的腫瘤化療藥物,每顆只要幾十元,是名副其實的廉價“救命藥”。2015年8月全國斷貨。當時山東一個腎母細胞瘤患兒正在濟南化療。只剩兩家醫院了,只好請藥企在所有醫院“化緣”。這個城市只有一家醫院還剩30個。今年1月,“放線菌素D”被列入山東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名單。
國外腫瘤醫生也面臨“無藥可用”的尷尬
事實上,廉價抗癌藥短缺并非孤立現象,國外也有類似情況。2016年初,《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科爾提戈吉寧尼的調查報告。這份報告的結果顯示,因為常用的仿制藥短缺,美國的腫瘤學家也“無藥可用”。對于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來說,那些經典而廉價的化療藥物是他們的救命藥,但從2006年開始,化療藥物的短缺越來越嚴重。
為了了解化療藥物短缺的現狀及其后果,從2012年9月到2013年3月,Gogineni博士和他的同事對454名腫瘤學家進行了調查,其中250名醫生做出了回應。Gogineni博士和其他人分析了214名每天開化療藥物的醫生的數據。
在調查前6個月,82.7%的腫瘤醫生遇到化療藥物短缺的情況。最常見的短缺藥物包括亞葉酸鈣(66.4%的受訪醫生提到)、脂質體阿霉素(61.7%)、氟尿嘧啶(18.7%)、博萊霉素(17.3%)和阿糖胞苷(16.4%)。但是,現在這些藥已經很少了。
超過75%的受訪腫瘤專家表示,這些一線化療藥物的短缺導致醫生不得不給患者開二線化療藥物,而且這些藥物的療效往往不如一線藥物。同樣令人擔憂的是,調查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醫生表示不得不推遲化療。69.6%的醫生表示,他們的癌癥中心或診所在正式分發藥物時缺乏正式的指南。
59.2%的醫生表示,當常用的廉價仿制藥化療藥物5-氟尿嘧啶(5-Fu)無法配藥時,他們不得不為患者開出更昂貴的替代藥物如希羅達(卡培他濱),這將導致藥物費用增加140倍,但療效并不一定更好。
有利潤低的因素,需要全國性制度建設
藥品短缺的原因很復雜,有些因素需要很多年才能解決。研究人員認為,缺乏經濟利益的刺激是這些仿制藥停產的主要原因。而替代藥物的治療效果差或者太貴,大大降低了癌癥化療的效果,這是一個非常尷尬和遺憾的情況。腫瘤專家希望政府能夠采取監管和干預措施,保證這些經典藥物的供應,讓患者受益。
有專家表示,藥品短缺是生產、流通、使用、醫藥產業政策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存在原料藥供應不足等因素,但價格和審批流程是兩個不可回避的主要因素。
“賺錢的藥有人出,賺錢的藥沒人出。很多藥品的定價都是十幾年前的,顯然不符合現在的市場情況。”尹眉說。
南京市衛計委主任孫佳星在剛剛結束的南京兩會上表示,救命藥屢禁不止確實是個大問題。現在很多事情都不是按照市場規律來做的,企業講究的是效率。但對于政府來說,需要建立一個保障體系,保障緊缺藥品的供應。目前國務院醫改辦等八部門已經出臺了“兩票制”,在藥品采購過程中要不斷完善。
江蘇等地建立了短缺藥品信息系統。如江蘇省衛生計生委對全省上報的短缺藥品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將破傷風抗毒素(6個月及以上不能正常供應的藥品)等17種一類短缺藥品列入全省短缺藥品名單,在南京、徐州、淮安、泰州4個省級儲備點進行儲備,確保有效供應。
專家還表示,藥品的生產、流通、銷售環節多,涉及的管理部門也多。尤其是單純依靠一個省級政府部門來解決這樣一個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藥品短缺問題,有點“力不從心”,需要從國家系統來考慮。(原標題:醫院頻現低價化療藥告罄大喊“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