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機構動作頻頻
醫療曾經是“創業藍海”。近年來,經過資本的“低潮”,行業形成了多家大公司瓜分市場的“穩定”局面。其中,“巨頭”們的一舉一動都備受業界關注。近日,記者發現兩家互聯網醫療綜合體企業有新舉措。
5月15日,微醫集團旗下廣州微醫互聯網醫院與廣東省中醫院、深圳寶安中醫院(集團)簽約,成立全國首個中華醫學會。據省中醫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龍頭醫院,未來將通過互聯網技術,以遠程會診的方式,將名老中醫資源等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醫聯體單位,而微醫集團表示,中國醫聯體成員將覆蓋全國120余家中醫醫療機構。
無獨有偶,同一天,跨境互聯網醫療的醫藥電商Jianke.com宣布獲得5000萬美元A輪融資。健科CEO謝表示,本輪融資后,健科將繼續聚焦慢病管理,布局互聯網醫療,繼續探索智慧健康服務。有分析指出,微醫和Jianke.com的布局,反映出互聯網醫療機構正在各自領域取得突破。“要想真正做大,盈利,真的需要在自己擅長的垂直領域做好。”
多渠道謀求上市
“建科準備在美國上市,計劃兩三年后登陸納斯達克。但不排除在其他主板上市的可能。”近日,在宣布融資后,謝透露了健康網未來的上市計劃。在業內人士看來,上市是大多數老牌互聯網醫療機構致力于規劃的目標。
2015年以來,互聯網醫療行業備受市場關注。登陸主板、海外上市還是新三板上市,都是互聯網醫療機構的“老話題”。然而,目前真正上市或上市的互聯網醫療機構屈指可數。以新三板為例,主營業務為互聯網醫療的“醫療160”只有一家,而在主板上,沒有相關機構宣布IPO或上市。有業內人士分析,在政策明確之前,互聯網醫療處于“灰色地帶”,證監會支持和否定機構上市都有“理由”。
當然,在風口下,一些互聯網醫療機構也采取并購或投資的形式“彎道超車”,曲線上市。據記者了解,不少上市公司著眼于互聯網醫療領域的M&A機會,通過M&A投資等形式快速延伸其在大醫療領域的產業鏈。上市公司方面,目前涉足或投資互聯網醫院的有宜華健康、朗瑪信息、康美醫藥、復星醫藥等。
短期內投資回報有限
但投資互聯網醫療機構,回報有限。以去年公布總營收10億元的微醫集團(注冊網)為例,上市公司復星醫藥通過全資子公司持有注冊網9.73%的股權,投資總額為6500萬美元。但公司2014年和2015年年報均顯示,微醫集團對上市公司的利潤貢獻為零。2016年年報中,微醫集團無股權投資。
對此,高特佳醫療投資集團高級研究員李婷指出:“目前互聯網醫療機構的盈利還不夠穩定。即使這些機構在財務上是盈利的,也不意味著這些機構的商業模式是健康的。現在很多機構都不依靠主業盈利了。他們在基層醫院提供技術植入和設備租賃方面的醫生培訓。其他服務可能是免費的,最后靠設備租賃盈利。"
盈利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
據了解,主營業務盈利模式不清晰,一直是互聯網醫療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題。例如,許多機構的“在線咨詢”被證實為“困難”
“互聯網醫院多定位于二級診療、隨訪,通過互聯網醫院遠程會診,連接搭建醫聯體。現在有企業在做基層醫院的收購,但是沒有一個成功的案例是如何運營醫院,如何和自己的業務融合的。”李婷認為,互聯網醫療的盈利模式還在探索階段,但未來會有統一成熟的商業模式,企業需要積累足夠的醫療資源。
廣東醫谷CEO謝家聲表示,隨著未來監管措施的出臺,互聯網醫療行業將走向一個新的階段。今年年底到2018年,互聯網醫療將再度開播,迎來資本層面的關注,緊跟政策導向、專業垂直、大數據支持的互聯網醫療企業或“走得更遠”。
(原標題:網絡咨詢難盈利。互聯網醫院轉型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