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隨著心臟支架技術的應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心肌梗死患者得到了及時的治療。但是臨床上有一個難題,就是很多患者治療后,心肌并沒有恢復有效的血液灌注,這也成為心肌梗死復發甚至死亡的原因之一。日前,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楊躍進教授分享了一項臨床研究成果,指出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37%的心肌梗死患者未恢復血流灌注。
楊躍進指出,治療心肌梗塞的關鍵是血運重建。心肌梗死的發生是因為滋養心臟的血管中出現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斑塊破裂堵塞在血管的狹窄處,切斷了對心肌的供血。血運重建是為了恢復心臟的血液供應。因此,目前心肌梗死的治療方法有搭橋、支架、藥物溶栓等。這些都能使大血管通暢。
但臨床上有一個問題不能很好的解決,就是心肌梗死后沒有心肌再流和灌注損傷。楊躍進說,據統計,在支架置入或溶栓治療后,37%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能恢復有效的血液灌注,“因為在大血管和心臟之間有無數微小的毛細血管因缺血缺氧而無法保持開放。而且大血管再通造成的血流沖擊也可能對微血管造成進一步的損傷。這種現象被稱為心肌梗死后心肌無復流和灌注損傷,嚴重阻礙了心肌梗死患者的血供重建。'
聯合用藥: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據了解,目前的常規治療措施對于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無復流和灌注損傷并不理想。“無論支架、溶栓還是搭橋,都只能疏通大血管。面對無數的毛細血管,你不可能放上無數的微血管支架,或者搭建無數的微血管橋梁。”楊躍進指出,國外有人嘗試過安裝遠端保護裝置、旋切和抽吸技術,但研究證明對心肌無復流無明顯改善。鈣拮抗劑等血管擴張劑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其療效也沒有大規模臨床研究證據支持。
近年來,通過臨床研究發現,中西醫結合、三藥并用的治療方案能明顯改善心肌梗死后無血流的心肌灌注。楊躍進解釋說,這三種藥是這樣的:第一種是有通絡作用的中成藥,一天三次,一次四片;二是負荷他汀類藥物,即大劑量服用他汀類藥物;第三個是尼可蘭迪爾。該方案中,負載他汀類藥物可調節血脂,尼可地爾可擴張毛細血管,通絡中成藥可保護毛細血管,抑制微血管痙攣,從而減少無復流和再灌注損傷,促進有效心肌灌注,保護受損心功能。
在楊躍進的實驗中,發現大約80%沒有使用“新三聯”方案的患者沒有再流。使用‘新三聯’方案后,無復流率降至25%左右甚至20%,有效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