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中醫藥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全省初步形成以112所中醫醫院為骨干、鄉鎮衛生院中醫科為樞紐、村衛生室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為基礎的中醫藥服務網絡。國務院日前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中醫診療如何更便民、更規范、更有效,是省人大代表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廣泛征集社情民意的基礎上,5位省人大代表向有關部門發問。
一問
中醫診療如何更好服務基層?
張麗代表:中醫作為傳統醫學在治療疾病、防病養生方面有其不可忽視的功效。但在基層醫療服務中,中醫藥服務相對薄弱。如何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保障中醫藥在基層衛生服務中的作用?
省衛計委:近年來,我們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通過項目帶動,重點加強縣級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鞏固完善綜合服務功能,目前已實現每個市、縣都有1所政府辦中醫醫院的目標。
中央財政逐年加大對安徽省基層中醫藥服務機構的投入力度,近3年累計已投入6873萬元,主要用于改善基層中醫藥工作基礎條件,已經覆蓋近50%的縣域。近年來安徽省省級中醫專項經費項目也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列入重點項目,給予重點支持。
為了更好發揮中醫藥在基層醫療中的特有優勢,我們將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中醫藥改革與發展的戰略部署,加大投入,為基層中醫藥發展提供保障。將積極協調省有關部門貫徹落實 《安徽省發展中醫條例》,建立穩定的中醫藥財政投入保障機制,落實政府對公立中醫醫院的投入傾斜政策,不斷加大對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的投入力度,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二問
中醫人才如何引得進留得住?
張麗代表: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水平,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如何重視已經引進人才在專業發展和生活方面的需求,力求人才“引得進,留得住”?
省衛計委:為進一步鞏固基層中醫藥陣地,我們多措并舉,大力培養基層中醫藥人才。制訂并實施引進、培養基層中醫藥人才的優惠政策,招募招聘中醫院校畢業生和中醫執業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繼續開展農村訂單定向中醫類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開展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和規范化培訓。繼續推行農村中醫藥工作縣鄉村一體化管理,由縣人社局和衛生局負責中醫藥人員招聘,縣中醫院負責全縣中醫藥人員統一管理,縣管鄉用。對新招聘的大學生,由縣中醫院安排一對一跟師帶教,再由縣衛生局統一安排至鄉鎮衛生院工作。對在鄉鎮工作5年以上的中醫藥人員,根據其考核考評情況,擇優選調至縣中醫院工作。這些從制度上保證中醫藥人才能夠“上得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省經信委:在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我們通過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新型產學研技術創新體系,力促企業新產品的研發、推廣以及新技術的應用。抓好中醫藥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幫助企業大力引進高新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大對現有人才的教育培訓。
三問
中藥注射劑使用如何更規范?
韓青代表:《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3年)》指出,2013年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數 12.1萬例次,較2012年增長17%,高于總體報告增長率。我省相關部門如何采取嚴格的管控措施,規范中藥注射劑的使用?
省食藥監局:為促進安徽省制藥行業全面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健全質量管理體系,確保藥品質量安全、有效、可控,自2011年3月1日起,在全省藥品生產企業全面實施《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工作。目前全省中藥注射劑生產企業已全部通過《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認證,取得《藥品GMP證書》。
省食藥監局每年都對中藥注射劑生產企業進行GMP全覆蓋飛行檢查,確保原輔料符合質量標準后按處方和工藝規程投料生產、確保上市藥品符合質量標準等。同時,加強上市銷售藥品的抽驗,加強上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今后,省食藥監局將繼續堅持依法行政,增強監管人員素質,加大監管力度,****限度降低藥品質量安全風險。
四問
中醫療法能否納入醫保?
付紅偉代表: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一些傳統的按摩、拔罐、熏蒸等手段在治療中都起到了西醫所不能達到的效果,中醫診療能否納入醫保系統?
省衛計委:安徽省一直重視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在新農合及醫保報銷中將中醫診療與西醫診療同等對待。省政府《關于印發安徽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要求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建立居民醫保門急診統籌報銷制度,并明確提出將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及針灸、治療性推拿等中醫非藥物療法技術納入基本醫保。同時,我省新農合自2007年起就將中醫藥費用報銷比例提高了10個百分點。目前,正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盡快出臺在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醫保中鼓勵提供和使用中醫藥服務的具體政策。
五問
如何更好支持現代中藥產業發展?
曹振萍代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對中醫藥的需求增加,在國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中藥產業發展迎來良好機遇。如何加快發展安徽現代中藥產業?
省經信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中藥產業發展,先后出臺《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中藥材產業化發展的意見》《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綠色加道地”中藥材品牌建設的意見》《關于深入推進高成長性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明確提出推動中藥材產業規?;l展,提高道地中藥材產量、質量及加工精細化、高附加值等目標和要求。
我委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推進中藥材種植規范化和規?;?,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支持我省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支持毫州建成種植、加工和銷售一體的中華藥都,促進中藥產業加快發展。今后,將進一步推動“綠色加道地”中藥材規范化、規?;彤a業化基地建設,加快中藥材標準化體系建立,加大中醫藥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力度,完善現代中藥產業服務性平臺。下一步,針對現代中藥產業發展的需要,要加大利用外來資本和社會資金做大做強我省中藥產業;同時積極向省委省政府建議設立全省中藥材產業發展投資基金。
·得失談·
打通振興中醫藥的“任督二脈”
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屠呦呦憑借青蒿素摘得諾貝爾獎、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措施、中醫藥國家立法提速……這些都是令人振奮的利好消息。但“氣血不足”的尷尬也擺在面前:中醫藥繼承不足、創新不夠;中醫藥人員不足,中醫藥人員中醫思維弱化;中藥材資源破壞嚴重等問題。新形勢下,如何打通中醫藥“任督二脈”,事關傳統瑰寶創新發展,事關健康中國建設大計。
打通“任脈”就是打破中醫藥發展的信任困境。近代以來,中醫藥與我國傳統文化一樣,多次面臨“存廢之爭”的嚴重危機。直至近年,仍有人大肆宣揚中醫中藥 “缺乏科學原理、違背科學精神”。這種觀點雖然無知,但有一定市場?,F實中,“氣功大師”“江湖郎中”經常打著中醫藥的幌子招搖撞騙,也使一些人對中醫藥的科學價值心存疑慮。同時,由于中西醫藥的不同特點,中醫中藥一度在競爭中處于下風。統計顯示,2014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76.0億人次,其中中醫類總診療人次8.7億人次,只占11%左右。如果不打破信任困境,中醫藥發展就會失去深厚土壤。鑒于此,要大力普及中醫藥文化,教育引導普通百姓深刻認識中醫藥的科學價值,尤其是在預防保健、疾病康復等方面的獨特作用,使中醫藥成為更多人信賴的優先選項。
打通“督脈”就是完善中醫藥發展的制度設計。多年來,在西醫西藥占主流的情況下,醫藥衛生制度設計帶有重“西”輕“中”色彩,特別是現行醫師管理、藥品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適應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要。正如有人說的,中醫西管、中藥西治,無異于讓“牧師”來管“和尚”。其結果必然是中醫藥發展受阻。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從立法入手,改革完善中醫藥評價體系,依法保護中醫藥健康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草案)》,將為中醫藥發展提供有力法律保障。這部重要法律審議通過后,要抓好貫徹執行,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制度、政策體系。尤其是制定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等醫藥衛生政策,要將符合條件的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為發揮中醫藥優勢、支持中醫藥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能否打通中醫藥“任督二脈”,取決于中醫藥能否在繼承中實現創新發展,在發展中更好服務人民。只有充分尊重中醫藥發展規律,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全面提高中醫藥應急救治、防病治病能力,才能讓傳承數千年的岐黃之術造福億萬人民群眾。
·微話題·
4月12日,本報法人微博就促進中醫藥發展發布微話題,征求微博網友意見,部分網友建言獻策如下:
@活力的試試啊:中醫藥還得比較專業一點,比如針灸,你得找到找準穴位吧。發展中醫藥,得積極開展這方面的宣傳、培訓。
@半頁白紙:就像中華傳統文化、節日以及禮儀的逐漸消失一樣,保護雖迫在眉睫,但是沒有傳承的意識。
@常睿平:中醫藥是中華瑰寶,因“簡、便、廉、驗”深受百姓歡迎,在醫療保健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人才缺失、醫保沒有覆蓋中醫傳統治療項目等,中醫藥卻成了西醫治療的配角。弘揚中醫藥文化,使之發揚光大,首先增加該專業招生,多培養人才;其次把中醫傳統治療項目納入醫保范圍;再次加大宣傳,提高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