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我國醫療服務量快速增長。2014年全國總診療人次達78億人次,比上年增長6.6%,入院人數20500萬人,比上年增長6.69%。在診療量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如何讓患者得到更加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服務,成為衛生系統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2015年1月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行動》,提高患者看病就醫的滿意度。
1月30日,在健康報社受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委托承辦的“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媒體溝通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資源處處長焦雅輝介紹,國家衛計委曾對醫療服務領域群眾感受最強烈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其中就診環境、醫院標識、服務態度、服務流程、隱私保護、信息透明、急診服務、糾紛投訴等,均是患者就診過程中反映較多的事項。
焦雅輝介紹,國家衛計委和中醫藥管理局將利用3年時間,在全國醫療衛生系統實施“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通過加強醫療管理、改善服務流程、創新方便群眾就醫的措施,改善患者看病就醫感受。
中新網健康頻道了解到,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將和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同步推進。國家衛計委和中醫藥管理局將通過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完善公立醫院運行保障機制和人事薪酬制度,為醫療機構落實行動計劃、改善醫療服務創造條件。
據焦雅輝介紹,“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共10項,包括優化診區設施布局、推進預約診療服務、合理調配診療資源、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改善住院服務流程、規范診療行為、注重醫學人文關懷、妥善化解醫療糾紛、落實政府管理責任等。
除此之外,衛計委和中醫藥管理局還將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和醫療機構之間的分工協作機制,形成基層首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引導患者科學選擇就醫機構。在醫療糾紛的處理上,將建立以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為主體,院內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與醫療責任風險分擔機制相銜接的醫療糾紛處理體系,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對于應急救助制度,倡導及時救助需要緊急救治、但無法查明身份或身份明確無力繳費的患者,防止發生突破道德底線的情況。
據悉,近幾年全國多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都在開展改善醫療服務的工作。上海市與2013年和2014年分別提出10條醫療機構便民舉措,對醫療機構提出了溫馨環境、志愿服務、隱私保護、醫患溝通、心理疏導等要求。浙江省通過改善服務和分級診療相結合,建立雙向轉診綠色通道、預約轉診優先制度,改善患者在大醫院看病就醫感受。河南、江西、北京、天津、江蘇等地均組織了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