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檢察機關對兩名涉嫌回收倒賣廢藥盒的犯罪嫌疑人批準逮捕。此前,公安機關在全國開展打擊制售假藥犯罪專案集群戰役中,繳獲假藥及商標標識按照正品價值計算超過20億元。
2011年11月17日,由公安部經偵局統一指揮,全國29個省(區、市)170個地市公安機關集中行動,“7·20”系列特大制售假藥案集群戰役實施統一收網。繳獲的假藥主要包括:假冒進口處方藥;國外藥廠生產、未取得我國藥品準入批號的抗腫瘤藥;假冒生長激素多肽類藥物;治療腸胃病、婦科病、心血管疾病等常見多發疾病的常用藥。
經藥監等有關部門鑒定,這些假藥危害十分巨大,無任何療效,輕者貽誤治療,重者引發其他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如不法分子在假藥中添加的雙氯芬酸鈉、醋酸潑尼松、布洛芬等化學成分,具有成癮性,短期內貌似對某些病癥有療效感,長期使用易引發向心性肥胖、骨質疏松、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病癥,甚至導致死亡。
專從醫院回收藥盒
據公安部經偵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制售假藥犯罪已經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犯罪產業鏈條,將假藥偽裝后通過物流公司等運輸。還有不法分子長期通過路邊站牌貼廣告、走街串巷等收購真藥包裝盒,自行生產假藥或出售給生產假藥的不法分子。
金華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副支隊長蔣益群說,一些不法分子專門從醫院收購藥盒,而各家醫院在這一環節上幾乎都沒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最高的一種進口藥的藥盒能賣到2000元。據犯罪嫌疑人李某稱,他們每個月要回收輝瑞公司生產的一種藥品包裝盒、瓶1萬多套。而據輝瑞公司反映,該種藥品每個月在浙江全省銷售量不到20萬瓶,就李某一個團伙回收的比例就在5%-10%之間。
競價排名或成幫兇
根據警方調查,網絡以及一些不法藥店、診所已成為假藥主要流通渠道。其中,網絡兜售假藥情況突出,競價排名、論壇、廣告等往往成為不法分子的幫兇。
公安部經偵局知識產權處處長王志廣介紹,在藥品生產上,一些藥廠承接假藥“來料加工”。一些非法窩點、“地下藥廠”幾乎完全脫離控制。另外,許多藥品交易會、保健品交易會也疏于監管,不法分子便混跡其中散發名片傳單,串聯假藥生意。多名犯罪嫌疑人交代,“干了這么長時間,從來沒有人管過我們。”
公安部經偵局副局長高峰說,我國刑法規定的量刑標準很低,很多犯罪分子心存僥幸,在審訊時拒不交代,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把行業里的潛規則全說出來,出獄后的財路就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