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長安向日葵兒童發展中心的37個自閉癥兒童家庭領到了由壹基金發放的首筆救助金。在接下來的數個月,他們還將陸續收到兩筆救助款,總額將近10萬元。
然而,作為康復中心的負責人,熊華卻高興不起來。由于屬于工商注冊身份,中心在無償幫助發放救助款的同時,還得為捐助款交納一筆不少的稅收。這讓熊華很擔心,“如果無法取得民政登記的身份,今后只要有人捐款,中心都要因此背上相應的稅款?!?/p>
兒童每月可獲康復資助或生活補助
據介紹,此次向日葵兒童發展中心獲得的救助款
經過申請和審核,向日葵兒童發展中心入圍該項目的資助機構名錄,并獲得資助名額37名,共獲資助資金9.6萬元,每個兒童每月獲得康復資助800元或每月生活補助500元。
熊華介紹,壹基金方面將救助金的發放分為三批,分期發放。救助款由向日葵機構通過銀行賬戶直接轉到兒童家長的私人賬戶上。
民營機構缺乏民政登記的配套措施
“壹基金方面要求提供發票,作為會計結算。可我們是以工商身份注冊的,要為此背上相應的稅款?!毙苋A說。據了解,向日葵兒童發展中心成立于2009年,目前共有50多名2至8歲的自閉癥兒童在中心接受治療。中心成立初期,由于東莞在民營康復機構的管理上尚未出臺相關規定,熊華便以個體工商戶的身份注冊成立向日葵兒童發展中心。
按照與壹基金簽訂的合作協議,救助款產生的稅費由受救助單位承擔。由于其工商身份,中心需按照百分之六的稅率繳納稅收。為此,熊華要為此次救助項目繳納5000多元的稅收。
熊華擔心的是,現有的工商身份意味著今后每收到一筆善款,中心都要付出一筆稅款,這給經營帶來不小壓力。他擔心,長此以往,這類民營兒童康復機構得到的外界支持將越來越少。
“深圳的民營康復機構都屬于民政登記的社會組織,接受捐助可以免稅,可在東莞缺乏這種渠道扶持。”熊華說,東莞民政部門今年出臺了相關規定,為民營康復機構提供民政登記的渠道,此前曾有同行提出申請。然而,由于缺乏配套措施及相關標準,申請者在消防、衛生等部門碰了壁,不但沒實現身份轉正,部分還被勒令停辦。
記者了解到,在今年9月份東莞第14次市長辦公會上,新修制定的《東莞市扶助殘疾人辦法》順利審議通過,并將于明年起實施。新辦法規定,將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對戶籍0-6周歲殘疾兒童在民辦殘疾人康復機構進行康復訓練的,按照殘疾類別每人每年給予1.5萬-2.5萬元的補助。熊華希望,政府部門能夠盡快出臺相應幫助民營康復機構民政登記身份轉正的政策和指標,扶持民營康復機構的成長。(見習記者/黃少宏 記者/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