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事件
“除了醫療機構提供的遠程醫療外,其他涉及醫學診治的工作不允許在互聯網上開展。”日前,在國家衛計委的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宋樹立如是表示。一石激起千層浪,此言一發便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討論,有的人為衛計委“點贊”,也有的人為互聯網醫療產業“搖旗吶喊”。
其實,關于“網絡問診”,衛計委早前已出臺過相關規定,在2014年8月發布的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中就明確指出,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第三方機構可以為遠程醫療服務提供平臺,但不能直接開展服務;醫療機構間開展遠程醫療服務,邀請方應當向患方充分告知。這種對“網絡問診”的限制引發各界爭議,大多數人表示“網絡問診”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必須規范發展。
◆反方 商業網站辦網絡醫療緩解醫患矛盾
面對國家衛計委對“網絡問診”連環出擊,商業網絡醫療的“粉絲們”終于坐不住了,紛紛出來力挺。
一些網友表示,互聯網診療到底好不好是要接受過服務的患者說了算的。有些人認為,互聯網醫療或許存在弊端,但的確是解決目前“看病難,看病貴”的一個良方。
互聯網如火如荼的發展著,互聯網醫療也是大勢所趨,一些網友認為,“堵”并不是有效的解決辦法,反而會導致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停滯不前。
經記者了解發現,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快速問醫生、尋醫問藥網等在線醫療平臺發展勢頭迅猛,近幾年興起的基于移動互聯的健康APP也是“勁頭十足”。據悉,“春雨醫生”在推出的頭兩年,用戶數已達1400萬,注冊醫師萬余名。此外,上“在線問診”的公眾號、微博在線問診也均倍受青睞。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王西富告訴王西富曾經在“春雨醫生”網站體驗過“輕問診”,此次親自體驗經歷讓他感覺到,“網絡問診”如果要做到位,其實需要耗費的時間成本未必都比我們去門診少,患者在網絡上提供的病情信息往往無法一步到位,需要進行多次詢問和溝通;而有的醫生網絡診療相當草率,比如當聽到患者說感冒發燒,馬上就開處方藥。這些行為都是需要規范的。
◆正方 規范是對患者的負責,也是對醫生的保護
處于安全考慮,支持衛計委的聲音也是不絕于耳。
許多網友認為,雖然說互聯網診斷很方便,足不出戶就看病,但我覺得看病還是到正規醫院放心。正規醫院還會出現誤診呢,別說在網上看病了。對著電腦,他說他是專家,我怎么知道啊。還是禁了比較好,這樣更安全些。對患者負責,對網上坐診的真醫生也是保護。目前互聯網診療技術不夠成熟,且缺少法律監管,應該等各方面都完善后再發展。
有網友指出,衛計委只是要對互聯網醫療市場進行規范,而非叫停。新浪網友@若水難力挺衛計委,說:“衛計委沒說全面禁止啊。大家都看清楚,‘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的情況在不斷出現,我們也要不斷完善政策,對這些行為加以規范’這句話。這對患者和正規平臺都是善意的保護。只有一個規范的市場才能讓患者放心,才能讓正規平臺越做越大。”
當然,對“網絡問診”安全問題的擔心,也并非“空穴來風”。
據《執業醫師法》規定,醫師在實施醫療預防保健措施之前,必須要親自診察和調查,沒有經過醫師的親自診察不能作出處理決定。“網絡問診”屬于“隔空診斷”,僅憑“問”,不輔助必要的觸診和技術檢查無法對患者病情作出準確判斷,再者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同樣的藥也不一定能治同樣的病。病情的復雜性和判斷的單一性無疑增加了誤診的幾率。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因“網絡問診”而誤診,導致延誤病情而一發不可收拾的案例。
此外,網絡的虛擬性和復雜性使得網上醫生的資質和臨床經驗無從判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網絡問診”的不正之風,在利益的驅使下,網上黑醫生和黑診所充斥其中,許多不具備資質的“醫生”,也“有模有樣”地在線上開咨詢、回答病人提問,并作出草率的診斷,引導咨詢者去他們醫院就診、買藥和儀器等。
◆記者點評 “網絡問診”應規范
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呼吸的空氣一樣,人們已經無法擺脫網絡和科技的影響。不可否認,在快節奏的今天,巨大的生存壓力,有時候去醫院體檢就診已成了一件奢侈的事,而商業化的“網絡問診”的方便快捷正好可以填補這部分的空缺。對醫院就診現狀的失望,也使得部分患者轉投“網絡問診。
“網上看病”并不是不具有可行性,如果好好加以規范,是能夠有效地推進醫藥分開、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醫師多點執業等醫改新政策成功落地,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的。
在醫療資源不平衡的今天,“網絡問診”的出路不在于“堵”而在于“疏”。有關部門應該梳理脈絡對商業網站的“網絡問診”進行科學引導,明晰責任,并出臺相關細則對“網絡問診”進行具體詳細地規范,使得“網絡問診”成為分擔醫院就診壓力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