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以來,除了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2009年,其他年份中國的原料藥出口額增幅均在24%以上。”這是日前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下稱醫保商會)副秘書長談圣采在“2011中國與世界醫藥高峰論壇”(下稱高峰論壇)上給出的數字。
在醫藥外貿強勁增長的同時,中國醫藥出口以低端產品為主的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許多企業的利潤較低,出口退稅政策對其有較大影響,對報關編碼歸類的爭議也越來越多。此外,部分原料藥企業制劑國際化的步伐已經邁出,在其制劑轉型的過程中,產能建設和競爭趨勢會否如當下的原料藥一樣,出現過剩和過度的價格競爭,最終影響到企業的利潤。就這兩個熱點問題,醫保商會在其主辦的高峰論壇上,以貿易便利化政策和醫藥工業、市場流通政策兩個專場交流會的形式進行了深入探討。
通關困惑
“同一個產品,在不同的口岸報關,可能會有不同的海關編碼。”浙江一位原料藥生產企業的老總提及出口報關時,對產品歸類有很大的困惑。
企業在產品出口過程中,必須經過的一道程序是報關。不同的海關編碼意味著不同的出口退稅率。
“退稅率有5%、9%、13%、15%、17%等多個檔次,有的企業在報關時會想辦法將產品往退稅率高的編碼上靠。”另一位醫藥貿易公司的負責人說,現在原料藥外貿業務的毛利水平也就在3%~5%,如果能夠以高退稅率編碼過關,其中的差異就意味著一筆可觀的利潤。“企業這樣做除了利益驅動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海關編碼不細致,商品歸類比較混亂,同一個商品可能有多個歸類,企業自然會傾向于高退稅率歸類。”
“還會出現同一種商品不同時間出口,歸類也不相同的情況。”前述生產企業老總表示,這對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為了避免差錯,企業寧愿出錢做預歸類,以免被認定為走私。此外,一些高退稅率的產品不一定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高附加值產品也不一定能被歸到高退稅率的條目下。許多企業因此建議,對海關編碼進行重新梳理。
對此,海關總署關稅司程若愚解釋稱,海關采取的是HS編碼,肯定與行業的分類標準有些不同。企業在出口時,也需要進行國際貿易的比對,如果中國海關編碼與世界通用的不一致,也會對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
程若愚透露,目前中國海關已經在一定范圍內開展商品編碼的調整和細化工作,同時也在世界海關組織協調公約的框架內,參與國際非專利藥目錄項下INN96、100兩個清單上物質的商品編碼確定工作。他建議醫藥企業可以把有優勢性的商品提出來,在4、6位的商品編碼中通過單列的方式爭取自己的利益。
“在目錄里單列一個編碼,不能僅僅將其看成是一個單列的行為,這背后隱藏了對不同國家商品標準的認可。”程若愚介紹道,例如國際半導體協會正與世界海關組織溝通,希望對半導體商品目錄進行重新規劃。如果采納美國的商品標準作為依據來確定商品目錄,就意味著在國際貿易中會采納美國標準。醫藥行業也要積極參與到這些工作中,無論是貿易便利化還是制定國際游戲規則的角度,都能為業界爭取產業利益。
此外,程若愚也指出,企業切不可存在規避監管的僥幸心理。如果被查處,會對企業今后的通關效率、企業標準認定及進出口等多方面產生影響。
產能過剩之虞
制劑國際化一直是制藥企業的夢想。
“現在講轉型調整、結構升級,下一步是什么?做原料藥的企業肯定是往制劑方向去建設。”海正藥業副總裁包如勝認為,從代工開始,到建立自己的品牌,中國正在走的就是印度的發展路。需要警惕的是,會否出現原料藥企業建設制劑生產線過熱、未來產能過剩的情況。
華海藥業副董事長杜軍認為,目前中國還不會出現這種現象。原料藥企業發展制劑,是建立在原料藥優勢的基礎上,會形成品類的差異,例如海翔在培南類原料藥、華海在沙坦和普利類原料藥上各有優勢,因此將來的競爭會是差異化的競爭。此外,制劑出口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生產、注冊、審批之外,將來的銷售也是個巨大的挑戰。
“現在自有品牌的制劑都還沒實現發達市場的突破,談產能過剩、過熱是有些早,但不能不去前瞻,制劑不能再出現某些原料藥那樣的慘烈情況。”包如勝告訴記者,臺州的原料藥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形成規模,2000年之后就出現了一些過熱的苗頭。從全國范圍來看,有些原料藥的產能過剩也不是短期內形成的。制劑出口的情況不能重蹈某些原料藥品種的覆轍。產能增長初期,產品品類上還能形成差異,但產能大幅增加之后,就有可能在一些品種出現過剩,導致互相壓價,最終雙輸的情況。“政策的制定者應該有所考慮,要看到10年之后,并有所規劃。” 作者:駐滬 魏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