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醫學博士生畢業后,雖然進入了醫院工作幾年,但連最基礎的闌尾切除術也拿不下來,這并非極端個例。近來,在與一些醫學專家交談時,他們不約而同地感慨道:如今醫生學歷越來越高,臨床操作能力卻不盡如人意,這不能不令人憂慮。醫生缺乏足夠的臨床經驗,獨當一面的能力明顯弱化。在本市一家三甲醫院,外科主任不無擔憂地說,主治醫師上臺開刀,只能做些“拉鉤”的輔助工作,缺少摸爬滾打實戰。看到開闌尾,心里居然沒數。
申城名中醫王翹楚直言,畢業有些年頭的博士醫生,還跟著老師抄方、配藥,不會單獨擬方子。醫生臨床水平不高,患者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因崴了腳來看骨科的一名患者,發現小醫生端坐、翻著厚厚的教科書找案例。折騰了很久,病人最終被綁上厚厚的石膏由家人抬走。臨床能力有限,更大的后遺癥則是醫學發展遭遇阻礙。諸多專家表示,現在過于割裂醫生臨床、科研能力的做法并不可取。
作為典型的應用學科,醫生缺少臨床經驗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科研搞不起來,學科發展更無從談起。臨床醫生高學歷、低能力,從一個側面暴露了當下醫生培養模式的不足。
醫生考核標準有偏差是其中一大原因。以美國為例,醫生晉升職稱時,臨床工作量是不可或缺的評估標準。例如,外科醫生升“主治”,每年主刀手術不得低于20臺。相形之下,我國醫生晉升職稱更倚重書面考試、論文篇數。如此,醫生臨床操作能力自然難以長進。與此同時,醫療環境新陳代謝過于緩慢,導致大牌醫生不肯“放手”、名家名醫不愿騰位,導致年輕醫生即便有心也無力,成長周期被人為拉長。
高學歷本身不是錯,但怎樣讓現代醫生隊伍理論、實踐能力“兩手都要硬”呢?對醫生成長而言,大量接觸臨床患者,在實踐中磨礪成長始終是不二法則。醫院應有的放矢地給空間、壓擔子,為醫生成長提供充足的土壤與水分,讓醫生早出師、早擔當,最終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