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痱子水、爐甘石洗劑等消夏藥物價廉物美,堪稱優選。近期,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安監處接到市民質詢電話:老百姓喜歡的一些消夏廉價藥物為何在市場上不見了蹤影?是斷貨,還是要漲價?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一些生產廠商。
原料價格上漲是主因。在上海運佳黃浦制藥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一份“關于薄荷麝香草酚搽劑暫停生產的情況說明”。“薄荷麝香草酚搽劑”的俗名是“信龍去痱水”,而其停產的原因是原料價格不斷上漲。據了解,從2011年10月到2013年5月,“信龍去痱水”主要原料麝香草酚的價格從275元/公斤暴漲到8808元/公斤,成品的銷售價格雖然從5元左右上升至15元左右,但生產企業仍面臨入不敷出的困境。運佳黃浦市場總監劉新民說:“停產是無奈的抉擇。”其他廉價藥原料上漲的情況也比比皆是。
定價體系是硬傷。為什么原料價格上漲得厲害,市場售價卻變化不大?這還要從定價體系上來說。上海醫藥行業協會秘書長高福定介紹,我國實行的是原料生產注冊制,即原料生產廠家要獲得藥品批文和GMP(藥品生產質量規范)認證,才能生產原料藥。而現實情況是,不少企業雖然取得了藥品批文,但沒有投入成本進行GMP改造,也就沒有獲得GMP認證;而少數通過GMP認證的企業,由于改造需要一定成本,導致原料價格上漲。
記者登錄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數據網站進行查詢,發現不少原料生產廠家只有3至4家,有的只有2家;而個別原料,如氯化氨基貢已經沒有廠家生產了。原料藥采取市場定價,在供不應求局面下,價格自然上漲,甚至出現了哄抬價格情況。另一方面,藥品制劑價格卻有著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困局如何破解?那么,廉價普藥生產企業面臨的困局,該如何破解?相關企業和業內人士希望國家有關部門重視普藥的生產和供應,對于同一種原料藥,多批準幾家生產企業,形成市場競爭;要改變目前對原料價格監管乏力的局面,政府干預要與市場機制協同,原料廠商與成品廠商之間對價格進行有效磋商,保持供求平衡;要打擊涉嫌壟斷原料藥的企業,使其價格回歸理性。另外,還要建立適應市場的成品藥價格機制,靈活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價格,允許成品廠商適當提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