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醫藥發展有很多利好政策,但實際發展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就在幾天前,兩款中藥注射劑(喜炎平注射液和紅花注射液)因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出現寒戰、發熱等多項嚴重不良反應,被CFDA責令立即召回,一時被業界熱議。此外,中藥飲片屢被抽檢不合格,成為產品質量黑榜的常客。
然而,沒有什么能阻擋中醫的發展。隨著《中醫藥法》的全面實施,醫改正在不斷向深水區推進。福建省將拓展中醫藥服務和深化三醫融合,全方位推進醫改與中醫藥協同發展。
福建的中醫藥資源
一是中藥資源。有2400多種藥用植物和動物。太子參、澤瀉等20余種道地、優勢福建藥材。片仔癀、凌源萬英茶餅、老番枝神曲、八寶丹聞名中外。
二是診療資源。全省各級各類中醫醫院91所,中醫診所67所,診所1310所,床位2.08萬張,中醫執業醫師(助理)1.38萬人。2016年,全省中醫醫療機構門急診總人次達2382.95萬,出院總人次達59.19萬。中醫藥在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疑難病和重大傳染病防治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三是民族藥。福建是中國畬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國畬族約70.8萬人,其中37.5萬多人居住在福建。經過一千多年的傳承發展,畬族采集草藥,發展自己的醫術,逐漸自成體系,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常用的畬族藥有300多種。目前,畬藥年產值近億元,其中每年出口臺灣省1000多噸。
中醫藥服務的福建加法
本月,福建省政府發布《福建省貫徹國家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提出充分發揮中醫藥在三醫聯動改革中的作用,提高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和可及性。該計劃確定了四個主要的補充項目。
一是“中醫藥+分級診療”。鼓勵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醫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打通農村和城市“最后一公里”;發揮縣級中醫醫院的主導作用,形成縣級中醫預防保健、醫療和康復服務中心;開展縣鄉中醫藥一體化管理試點,探索中醫藥人員“縣管鄉用”。
二是“中醫藥+醫保支付”。落實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鼓勵中醫藥應用,允許部分中醫診療服務價格由醫院自主定價;探索同一疾病中西醫治療同付費標準,或同一疾病診斷組同付費標準。
三是“中醫藥+試驗區建設”。支持廈門、三明等地開展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探索符合醫改的中醫藥發展新模式。此外,在醫改評價指標體系中明確了中醫藥特色政策,在制定醫療收費控制指標時充分考慮了中醫醫院普遍收費少、價格低的特殊情況,并給予適當傾斜。
四是“中醫藥+醫聯體”。支持成立中醫醫療聯合體;加強中醫醫院改革發展,鼓勵中醫醫療技術應用,引導中醫特色優勢發展,形成中醫特色文化。
中醫藥服務的三明特色
說到福建醫改,就不得不說說三明。三明市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