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楚志華
簡單來說,一個交易有一個買方和一個賣方。在涉及醫藥和制藥技術的交易中,賣方通常是較小的公司,希望獲得資金實現公司的成長,或者通過協作獲得專業知識或能力。買家通常是更大的公司,希望增加產品線,擴展到新的治療領域,收購新的技術平臺,或通過協同作用加強自身的能力。
我們希望通過對交易的分析來了解買家采取的策略。為此,我們在2016年回顧了2015年(按營收)排名前50的藥企公布的關鍵交易(M&A、期權購買、許可/合資和專項研究交易)。在這50家公司中,22家公司在2016年宣布了4筆或更少的買方交易,5家公司沒有宣布任何交易。我們分析了剩下的23家公司,也就是2016年宣布了至少5筆買方交易的公司。
圖1:2016年頂級藥企中交易最多的公司
雖然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例外,但總體而言,這些大公司的營收與宣布的交易數量大致成正比(圖1)。當然,也有一些明顯的例外。比如Celgene年收入80億美元,排名第27,公布的買家交易數量為10筆,排名第10。此外,Allergan的營收排名第19位,但該公司公布了17筆交易,在最活躍的公司中排名第五。
在上圖中,不同的顏色用于表示交易類型。通過分析不同交易類型的交易數量,可以看出,許多大型制藥公司都在試圖通過資助研究(綠色)來獲得創新產品。非常有吸引力的早期投資者包括:強生、羅氏、默沙東、默克。請注意,通常,在此研究階段的小額交易意味著他們可能會與其他公司進行額外的R&D交易,而不會公開披露。
許可和合資(藍色)是最活躍的交易類型。我們分析的23家買家宣布了總共166項授權/合資交易。這些活躍的交易商中有5家公司,即——強生、輝瑞、羅氏、武田和拜耳,宣布了10筆或更多的此類交易,而另外3家公司,即——安進、葛蘭素史克和大冢制藥,僅宣布了1筆此類交易。
M&A(黑色)的交易量較低,但明顯的例外是Eljian,其M&A和授權/合資交易的平均數量最多。我們分析的23家公司宣布了33起并購。其中二建數量最多,并購9起,許可交易8起。
早期階段還是晚期階段?
通過分析交易中獲得的產品和技術的不同發展階段,可以看出各個公司的交易策略。(圖2)
圖2:2016年最大藥企進行的買方交易,按產品發展階段分類。
如圖所示,在我們分析的23家買方公司中,更多有早期階段交易的公司(淺藍色)被放在頂部(圖2)。可以看出,有8家公司的前期資產占全部交易的50%甚至更多。其中賽諾菲規模最大,早期階段交易占總交易的70%以上。這與賽諾菲在2013年制定的賽諾菲日出戰略一致,專注于具有轉化潛力的科學的非常早期階段。
其他專注于早期交易的公司包括:艾伯維、勃林格殷格翰、新集、武田、葛蘭素史克、安進和輝瑞。艾伯維的投資公司艾伯維風險投資公司指出,它正在尋求通過接觸下一代科學和科學領袖來擴展其核心的R&D領域。2015年,勃林格殷格翰啟動了為期五年的R&D投資機會,將投資15億美元用于對外合作。新基地開創了“期權購買”的新模式,這是一種相對不常見但重要的與早期公司合作的方法。武田、安進和葛蘭素史克都表示有興趣采用開放式創新模式,并將其應用于具有重大醫療需求和科學挑戰的領域。這些公司大多在全球主要的創新核心區域中心開設了自己的“R&D創新中心”。
相應的,其他公司則專注于臨床階段的資產交易。德國默沙東和二建都在后期交易了超過50%的總資產來擴充臨床產品線。Eljian公布的臨床交易數量最多,臨床前項目只有一筆交易,表明該公司的戰略是更重視開發而不是發現。默沙東2016年在德國的所有交易都只圍繞著一種藥物:avelumab,這是一種最近剛剛獲得FDA批準的腫瘤免疫藥物。其中一些交易是為了開發avelumab的伴隨診斷,而其他交易是為了臨床研究合作,以測試avelumab與其他開發階段的藥物組合的效果。在癌癥領域,藥物聯合是一個非常常見的交易,是該領域交易數量最多的交易。
上述這些公司中有一半(23家公司中的12家)宣布的交易中至少有一項涉及批準的藥物。其中許多用于測試腫瘤藥物的聯合治療,這將包括已經上市的藥物。其他上市品種的交易可以說是比較保守但比較實用的方式,即通過交易增加公司的上市產品,但這種交易通常會限制藥品的銷售區域。
23家公司中除了一家(艾伯維)以外,其他都投資了藥品以外的資產。對非制藥項目投資最多的公司是強生、禮來、拜耳和百健。四家公司除藥品以外的投資交易均超過其交易總額的50%。藥企的非藥品交易主要有技術平臺,也有醫療器械、診斷、動物保健等。這反映了不同公司感興趣的領域的廣度。
重點治療領域
通過對治療領域的分析,可以確認腫瘤在行業中的重要性。除1家公司(百健)外,其余22家公司均公告了至少1項腫瘤學交易,其中11家公司公告了5項及以上腫瘤學交易。從交易數量來看,23家公司進行的腫瘤學交易數量是其他主要適應癥的5倍以上:——神經、炎癥和感染。腫瘤免疫學的前景和癌癥治療中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將繼續促進這一治療領域的交易。
盡管心血管疾病曾經是制藥行業的寵兒,但利用這一適應癥進行交易的公司數量正在穩步下降。雖然缺血性心臟病和中風仍然是世界上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公司更喜歡關注其他未滿足的需求。心血管領域臨床試驗規模大、持續時間長、費用巨大,使得藥物開發公司在別處尋找市場機會。當然,這個領域也不是完全沒有創新。例如,2016年,安進和輝瑞分別宣布了針對該適應癥的RNAi藥物和基因治療的臨床前研究。
在腫瘤和心血管疾病之間,許多公司選擇繼續交易神經、炎癥和感染。13家公司至少達成了一項神經疾病交易,其中6家公司宣布了兩項或更多交易。隨著創新公司盡最大努力克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問題,制藥業在這一領域的興趣在過去幾年中有所增加。
不同的公司在治療領域有不同的策略,有些覆蓋范圍很廣,有些則專注于少數幾個治療領域。在我們分析的23家頂級買家公司中,只有3家公司宣布了涵蓋5個以上治療領域的交易(愛爾健10家,強生9家,輝瑞8家,諾華6家)。Eljian的交易非常活躍,這表明其戰略是成為多元化市場的全球參與者。有些公司,比如德國的默克、辛集,完全違背了他們的戰略。這些公司的目標是在很少的治療領域進行交易,這表明他們的外部戰略是專注于少數幾個領域。
圖3:2016年頂級交易員涉及的治療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