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收集是避免不了的。
近期最慘醫藥股
12月6日,全國“47”帶量采購試點預選結果出爐。31個試點仿制藥中,有25個入選集中采購,其中22個仿制藥通過一致性評價,占88%,3個原研藥占12%。與2017年試點城市同類藥品最低采購價相比,擬中標價平均下降52%,最高降幅達96%。
市場領漲。a股醫藥板塊股價暴跌,指數下跌3.63%,市值蒸發約1280億元。海藥業6個藥品中標,漲幅3.04%;普醫療參與競價的兩個品種失敗,連續三天跌停;欣泰、華潤雙鶴、華恩藥業、雙鷺藥業、通化東寶連續兩日暴跌。
藥已經先行了,醫療器械的收集只是時間問題。趁著大刀還在眼前,我們不妨想想怎么準備。
企業生存的規則
以上游的華海藥業為例。華海藥業股價上漲是因為6個產品中標。雖然降價了,但是國家保證了一定的市場。還有,華海藥業主要從事國外業務,國內業務不足40%。國內割肉行為對企業影響不大。
至于主營業務在國內的藥企,這次中標不成,只能爭取剩下的市場份額,競爭更加激烈。即使中標,也不能說盈利,只能說暫時不虧。
帶量采購中,除了仿制藥大降價,面對價格沖擊,原研藥也加入降價隊列。除非某個原研藥既沒有到專利期,也沒有其他仿制藥,否則還是要看情況。但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原研藥降價是必然的。這樣看來,一個藥企的創新能力很重要,持續創新能力更重要。當每一個成熟產品進入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必然會有新產品跟進。
聯合采購的負責人還表示,聯合采購和國家組織使企業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并鼓勵R&D和質量。意思是,國家會幫你省下一些研發的錢。
總的來說,國內有兩種企業受帶量采購的影響較小。一類是主營業務在國外的企業,一類是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和保質保量的企業。畢竟創新在手,天下我有。
數量和價格的問題。
無論是在醫藥還是醫療設備上,“量”和“價”真的是交織在一起的問題。關于此次帶量采購(也適用于醫療器械行業),提出兩個問題。
如何保證「量」?以量換價的方法并不新鮮。在過去,價格和數量甚至是脫鉤的。這次國家給了“47”的誠意(京、上、津、渝、廣、深、沈、大、安、成、廈),藥企愿意拿出低價,也是為了這個“量”。但根據銀河證券近期的測算結果,這個集采量占試點城市藥品總需求的30%至50%。這和官方的60%到70%是有一定差距的。假設實際占比確實下降,在剩下的50%到70%的市場中更具有可操作性。即使醫院優先考慮中標產品,但用藥比例仍然失控,仍需采取具體措施。
下降是否可行?聯合采購表示,這次擠出的水主要是銷售費用等。參考上海帶量采購54%的平均降幅,這個降幅符合預期,藥企還是可以賺錢的。并表示是否參與集中采購也是企業自主決定,愿意以價換量。換句話說,一個愿意和另一個打。帶量采購來了,價格聯動還會遠嗎?仔細看11個試點城市,北京是主要的阿西
仿制藥是高消耗產品,可以用國產替代。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與原研藥相比,基本功能相同,可以迫使原研藥降低價格;面對以心血管支架為代表的國產替代產品,以及價格等諸多因素,進口產品不再占據優勢,大幅降價自然就來了。
原研和對標進口的高消耗產品。對于未達到專利期且無仿制品的原研藥,處于賣方市場,可協商小幅降價;面對骨科關節等沒有實現國產替代的市場,進口產品依然可以選擇不買,放棄議價的情況并不少見。
而中國的醫療設備還沒有趕上醫學的發展,但可以預見的是,醫療設備的全面突破遲早會到來,只是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