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悅、邊凌琳
中國醫藥外包服務,2019年市場規模突破千億,向“R&D和生產”服務轉型是趨勢。商業服務方面,藥品零售依然受到資本青睞,大健康成為消費升級的主要方向。物流方面,信息技術倒逼產業鏈加強供應鏈協調。標準化和精益管理是未來的趨勢,電子商務將會快速發展。
一、外包服務
(一)產業回顧
中國醫藥外包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增量空間大。2019年,中國CRO產業市場規模超過800億元,C(D)MO產業市場規模超過400億元。
1. 國內多數CRO/C(D)MO公司的核心業務來源為離岸外包
醫藥公司R&D投資的持續增長為CRO產業的增長奠定了需求基礎,尤其是一級市場的復蘇和科技創新板的推出,為CRO帶來了明顯的增量訂單。過去兩年,美國生物醫藥行業一級市場的IPO呈爆炸式增長,2018年融資144億美元,2019年前三季度融資116億美元,遠超2017年的53億美元。鑒于CRO降低成本、縮短R&D周期和分散風險的能力,預計CRO整體外包滲透率將進一步提高,行業景氣度將上升。
圖1 2000-2019年第三季度美國生物醫藥行業一級市場IPO情況
圖2 2013-2018年美國中小企業新藥研發占全部企業的比例
2. 國內在帶量采購沖擊下,藥企研發投入繼續高增長。
大型創新制藥公司在R&D投資很多,在CRO投資的R&D費用也相應增加。是以恒瑞醫藥為主要代表的頭部企業。由于大量的研究管道,這些企業往往有一個低R&D外包率,他們有能力領導整個R&D進程。一般來說,他們傾向于拆分R&D流程,外包給不同的CRO公司,以分散風險和降低成本。CRO只是這類制藥公司研發的輔助手段。雖然此類企業的外包率較低,但R&D投資繼續保持高水平增長,預計外包需求也將增加。2019年前三季度,恒瑞R&D費用為28.99億元,2018年已超過26.7億元。
大型仿制藥公司依賴CRO,創新藥物的外包率很高。這類企業的產品基本都是仿制藥,在后續的采購中收入和利潤可能會受到沖擊。在過去的幾年里,在傳統的藥品營銷模式下,創新和轉型的資金積累已經完成。然而,由于創新藥物R&D管道和R&D的早期階段很少,企業的R&D經驗不足。與頭部制藥公司相比,這些公司更依賴CRO,創新藥物的外包率更高。例如,信立泰核心品種氯吡格雷的帶量采購價格降低了60%左右,收入和利潤受到了明顯沖擊。但2019年前三季度,R&D費用較去年同期增加2.96億元,同比增長98.73%。
中小型制藥企業對R&D外包的需求旺盛。中小型藥企在獲批藥物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創新藥物研發的中堅力量之一。由于其規模較小,這些小型生物技術公司往往對R&D外包有更強的需求,這將同時促進CRO工業的發展。
表1中國主要CRO和碳鉬企業
國內CDMO企業與多家新藥R&D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充分挖掘雙方在R&D和生產方面的優勢,強強聯合,深度綁定。近年來,包括替尼小分子腫瘤藥物在內的一批重量級品種大量上市銷售,后續丁琪媛、和記黃埔、貝維拉達等一系列新藥公司的新藥品種上市銷售,刺激了國內創新藥企業的大發展,促進了CDMO企業的快速成長。
表2 2019年國內部分C(D)MO企業與新藥企業的戰略合作
(二)產業趨勢
1. 醫藥外包服務企業正由簡單的“技術轉移+生產”提升為“研發+生產”服務。
11月
基于節約成本、加快R&D進度的考慮,企業會將R&D業務外包給市場占有率高、一站式服務的醫藥合同外包服務公司。為了增強客戶粘性,國內各大醫藥合同外包服務企業開始補齊短板向全產業鏈布局。2019年5月6日,藥明康德收購Pharmapace,提升其在臨床研究方面的統計分析能力。
2019年上半年,藥明康德的臨床CRO業務同比增長超過100%。大型醫藥合同外包服務企業通過并購和戰略合作加快“一站式”服務,極大地促進了行業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綜合性、一體化的醫藥合同外包服務企業將更具競爭力。
2. 醫藥外包公司與甲方企業合作模式也由原來單純的一次性交易的初級訂單合同模式(傳統模式)轉變為傳統模式、創新型模式、結果導向模式與風險共擔模式等多種合作模式。
近年來,由于環保政策的持續施壓,各地原料藥廠成為污染治理的重點。受環保政策法規及其成本上升的影響,大量中小型原料藥廠被關停。越來越大的環保壓力將迫使中小企業退出市場,這將改善原料藥的供應格局。剩下的龍頭企業可以有更強的市場議價能力,避免價格戰的惡性循環。集中度提高的原料藥企業將享有更大的市場份額、更高的盈利能力、更低的業績波動和更好的發展環境。原料藥中間體行業在產業鏈上邁上新臺階。
表3 2019年中國部分地區主要環境政策
3. 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競爭加劇,單一業務能力的醫藥合同外包服務公司將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2019年上半年,我國三大終端(公立醫院、零售藥店、公立基層醫療)藥品銷售額達9087億元,同比增長5.8%。從藥品銷售三大終端的銷售分布來看,第一終端公立醫院市場份額最大,2019年上半年占比67%,第二終端零售藥店2019年上半年市場份額23.1%;第三終端公立基層醫療終端市場占比9.9%。第一終端和第三終端合計約占醫院市場的76.9%。
從國內零售藥品終端的兩個細分市場對比來看,零售藥店終端仍然以實體藥店為主。從增速來看,網上藥店銷售額增速遠超實體藥店。2019年上半年,網上藥店市場銷售額70億元,同比增長40.6%,但與藥品銷售額9087億元相比,整體占比不足1%,僅為0.77%。2019年,國家明確將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支付范圍。“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加快,多地出現處方流通平臺。
零售企業依然受到資本青睞。2019年11月,方圓資本戰略投資老百姓大藥房,助推醫藥零售整合升級。“藥便利”由GGV資本和何共同出資3,000萬元,用于24小時“上門服務”和“無人銷售服務”平臺的新業務線拓展和線下業務拓展。
大健康成為消費升級的主要方向。隨著國民健康醫療意識的增強,預計到2020年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萬億元。2019年,JD.COM平臺醫藥保健品銷售額8分鐘破億,全天同比增速超過120%,醫藥保健品增長勢頭迅猛。
但與此同時,我們觀察到近期有多家藥企下發文件,要求下游經銷商停止向網絡平臺供貨。原因是“電商亂價”。電商有其先天優勢:固有的價格透明、低成本引流等。這些都沖擊了藥企原有的價格體系,甚至銷售體系。然而,醫藥電子商務的出現為醫藥銷售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并為普通人購買med帶來了便利
總體來看,受制于國家集中采購、國家醫保管控的加強、醫聯體的推進和重點監控藥品目錄的實施,藥品銷售額的年增速逐漸放緩,而基層醫療市場的占比在增加,這也反映了國家政策調整對患者就醫的影響和行為的改變。同時,新《藥品管理法》的實施使得合規管理成為前提。這不僅有利于規范藥品零售行業的經營環境,也有利于加快藥店的“洗牌”進度。仿制藥一致性評價、“4+7”藥品帶量采購、醫保專項整治等一系列措施的成效表明,必須走藥品零售規模化發展之路。
4. 環保安全標準提升,行業洗牌向頭部企業集中,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
醫藥物流作為現代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藥品流通和周轉的重要責任。按企業性質可分為四類:(1)大型醫藥企業直屬物流子公司;(2)垂直于醫藥行業的專業物流公司;(3)傳統綜合物流企業;(4)屬于電商平臺直屬物流企業。
目前,國藥控股、華潤醫藥、上海醫藥、九州通是全國排名前四的醫藥商業公司,涉足醫藥行業和零售,均具有較大的市場規模和較高的市場地位。2019年上半年,四大醫藥巨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尤其是凈利潤,四家企業增速均達到兩位數。
表4 2019年上半年國內四家醫藥商業企業財務狀況
來源:各公司年報;其中,華潤醫藥為港幣
二、商業服務
三、物流服務
2019年,國藥控股收購了喀什石三醫藥零售連鎖有限公司、巴彥淖爾國藥股份有限公司等第三方地方藥商、藥企、醫療器械企業數十家,擴大市場份額;九州通收購內蒙古興安盟(烏蘭察布)、黔東南(天祝)、黔西南(興義)、河北黃驊四個地級物流中心/網點,擴大市場規模。隨著醫藥物流市場的逐步開放,市場競爭將不斷加劇,醫藥物流(資源優勢)、全網物流(優秀的網絡和運營能力)、電商物流(流量優勢)將是未來市場的主要參與者。
(一)產業回顧
2019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醫藥物流分會發布了“2019醫藥運輸50強”,其中北京50強企業12家,上海9家,山東6家,江蘇5家,主要分布在華北東部沿海和華東地區。醫藥企業的業務類型可分為綜合型、供應鏈型、干線型和其他類型。50強企業中,綜合型22家,供應鏈型19家。隨著醫藥行業環境的調整,成為綜合性、供應鏈型企業,為上游客戶提供多元化、專業化的服務是趨勢。
1. 行業快速發展,集中度提升。
2. 運輸資質放開,企業加速布局行業競爭加速。我國藥品生產企業和商品批發企業尚未形成統一的藥品標準代碼,嚴重制約了不同領域之間的信息傳遞和共享。為了避免失誤,提高運作效率,醫藥物流需要嚴格執行統一完善的技術標準、名稱和質量體系,使醫藥物流規范化、高效化、國際化。
(二)產業趨勢隨著我國醫藥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專業化分工趨勢的加劇,第三方醫藥物流逐漸得到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兩票制”等新政策給了第三方物流更多的成長機會,因此未來更多企業參與藥品配送業務是必然趨勢。但是,我國第三方物流服務并不完善,在服務管理上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1. 醫藥物流將標準化、國際化。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