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國際學術期刊《氧化還原生物學》(氧化還原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所(人群健康領域)尹會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綜合代謝組學將脂質過氧化確定為一項有前途的壯舉。e冠心病患者的非人類血漿.本研究利用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系統分析了冠心病患者不同階段血漿中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的變化,揭示了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特征,發現脂質過氧化代謝產物具有區分冠心病不同階段的潛力。該研究為今后的大樣本驗證奠定了基礎。
冠心病是世界上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動脈粥樣硬化是其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但其潛在的生物學機制和用于預測和診斷的生物標志物需要進一步研究。近年來,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在生物醫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于發現潛在的生物標志物以及預測、診斷和治療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在博士生尹慧勇、陸等的指導下。使用非靶向代謝組學技術分析健康對照(HC)、穩定型心絞痛(SA)和心肌梗死(MI)患者的血漿的代謝譜。結果表明,在冠心病的不同階段,代謝譜有特定的變化。發現分別有18、37和36種不同的代謝物可以區分HC和SA、SA和MI以及HC和MI。代謝途徑分析顯示,甘油磷脂(GLP)的代謝在三組中變化最為明顯。根據該研究組的目標脂質組學分析,GLP代謝物主要包括脂質過氧化產物和下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產物。結果顯示,與HC和SA相比,MI患者脂質過氧化產物(包括氧化磷脂及其水解產物,主要是異前列腺素)顯著增加,提示脂質過氧化代謝產物可能是鑒別MI與SA或HC的潛在生物標志物。
研究工作與北京大學醫學院教授鄭樂民合作完成,并得到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研究員、中科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朱的大力支持。該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和科技部的資助。(生物谷)
本文來自生物谷。更多信息,請下載生物谷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