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發布了第一批國家合理用藥重點藥品目錄(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名單中沒有包括中藥產品,但中藥產品根本沒有逃過,因為中成藥只能由中醫醫生開具。
中藥處方量或下降
中醫類別醫師,特別是具有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藥專業學位或學歷,或參加過省級中醫部門認可的西醫學習培訓課程2年以上(總學時不少于850學時)并取得相應證書,或隨師學習中醫3年并按《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辦法》有關規定取得《傳統醫學師承出師證書》,既可開中成藥,也可開中草藥。
其他類型醫師經過不少于一年的中醫專業知識系統學習并考核合格,按照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臨床原則,可以開具中成藥處方。
《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末,我國衛生技術人員1230萬人,衛生技術人員952.9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60.7萬人。全國中醫藥衛生人員71.5萬人,其中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57.5萬人。
這意味著中醫衛生人員總數僅占全國衛生人員總數的5.81%,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總數占全國執業(助理)醫師總數的15.94%。這意味著中國能開中醫處方的醫生數量下降了80%。對于中藥企業來說,在西醫沒有獲得中藥處方權的一年里,可能會面臨斷崖式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培訓班還沒有開始,西醫的驗證標準如何驗證的流程也沒有建立,這意味著這一政策的實際影響至少需要一年半甚至更長的時間。
那么,西醫要多久才能拿到開中藥的權利呢?按照兩年850課時計算,一年的系統課時預計超過400課時,即400節課,每天8課時。預計一年至少需要50周的培訓,除了課時,還要考試。
化學品和生物制品只能以通用名稱開具處方。財務部門審核藥企賬目,醫藥代表備案制度,醫保局推行按病種付費。醫生的收入逐漸與藥品成本割裂,醫生的收入將越來越依賴于績效。醫院和醫生為了保證收入,會積極參加西醫的培訓班學習中醫,尤其是二級及以下醫院和衛生所的醫生。
那么,中藥企業是否應該積極贊助醫生的培訓費,推動更多的醫生培訓來擴大開處方者的數量呢?從合規的角度來說,尤其是財務部門對藥企賬目進行審計后,這種贊助培訓是不允許的,也不允許直接贊助醫院。最多可以是多家藥企聯合成立基金會,或者單個藥企自己組織基金會,通過基金會和醫生組織合作的方式,獎勵本地區表現突出的醫院或醫生。
中藥營銷怎么做?
對于中藥企業,我認為可以做以下學術營銷:
一、從培訓教材入手,以中醫經典名方為學習案例,尤其是與現代臨床適應癥相關的名方。
如果產品名稱能進入考試題庫就更好了。預計心腦血管藥、感冒、止咳化痰藥、抗癌藥和婦科兒科藥都是熱門競爭領域。
山高
按病種付費制度的改革依賴于臨床路徑和指南。即使將來能開中藥的西醫增加了,西醫開中藥還是會受到按病種付費、臨床路徑、指南的影響。臨床證據是中藥進入臨床路徑和指南的前提,因此臨床證據將成為各大中藥企業的關鍵競爭力。
鑒于以上變化,未來中藥企業的營銷將更加重視營銷部門,有可能增加醫療部門。特別是衛計委的教材,一般都是由專家團隊編寫的。能主持現實世界研究的大PI也需要國家級專家,指南和專家共識只有國家級專家才具有權威性。掌握全國專家級資源的關系營銷經理將是人力資源的熱點。省級專家將影響當地臨床路徑的實施。
中藥企業必須建立自上而下的專家網絡,這意味著中藥企業將越來越趨同于現有的外企體系。
過去,中藥企業是以代理制為基礎的。有了兩票制,有了財務部門的審核,費用必須明確,臨床研究費用大概會成為中藥企業的一大方向。醫藥代表轉型是有可能的,不僅是學術推廣,也是醫藥信息采集者。
但并不是所有藥企都能支撐這樣的管理成本,以及整個營銷體系改革所支撐的費用。支撐不了改革的中藥,只能自然賣。獨家中藥不會受到命名制度的影響,有利潤空間的獨家中藥更容易成功轉型。
展望
危機是機遇,衛計委規范西藥處方是中醫學術推廣的機遇。除了學術會議,中醫企業可能還需要花更多的精力補充臨床證據,但補充的臨床證據不會是白費的,它將成為未來學術推廣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