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末,武漢爆發了新冠肺炎,接著迅速發展,席卷了全中國,對國內各行各業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不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風險和機遇是共存的,每一次沖擊過后,均會給行業留下思考和啟發,引起一場場行業細分領域的變革。藥店也不例外,尤其在此次疫情中,藥店更接近一線,感受更深,也就更容易在疫情中期和后期迸發實質性變革。
疫情暴發以來,全民發問:“口罩去哪了?”現實情況是,不僅一線缺口罩,公眾缺口罩,藥店也缺口罩。
很多藥店從疫情伊始直至今日,口罩等一系列防疫用品一直是斷供或“時斷時供”的狀態,消費者的巨大需求將藥店行業一直“引以為豪”的供應鏈沖擊得支離破碎。進不來貨,一些經營者不惜鋌而走險,從“灰色渠道”上做文章,可最后卻滿盤皆輸。
當前,很多連鎖藥店的戰略資源協同和協調性不強,供應鏈建設還停留在如何從廠家直接采購,如何將采購成本降到最低層面。雖然很多連鎖與供應商形成了戰略合作關系,建立了采購聯盟,但大部分出發點仍未提高到供應鏈管理這個層面上來,忽略了信息流的暢通、客戶價值的衡量以及供應鏈價值一體化配送網絡體系構建。
風調雨順,則相安無事,但在突發事件以及大災大難面前,這種鏈接卻顯得極為脆弱。
不出意外,疫情過后,對供應鏈重塑的思考以及如何加強對上游渠道的掌控,將成為藥店行業的面臨的廣東醫藥招商首要問題。
喊了多少年的“網訂店送(取)” 終于迎來大爆發。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購買藥品這種低頻消費變得高頻,通過手機下單便可足不出門購買到藥品的醫藥新零售模式也被越來越多人熟知。據相關媒體報道,叮當快藥在疫情期間每天線上訂單量已約為同期訂單的 8 倍,叮當快藥app日活相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 10 倍,累計為消費者提供的健康到家服務達 450 萬次以上。
其實,“網訂店送(取)”模式的推進只是個時間問題,但恰恰在2020年初這一全民隔離期間被點爆。
這兩年,“網訂店送(取)”模式相繼寫進了眾多省份鼓勵“互聯網+藥品流通”模式的政策中,得到了政府的重視,甚至今年浙江省的政府工作報告還將“建成24小時‘網訂店送’藥房500家”列入十方面民生實事之一。
而浙江的這項工作,還在疫情期間得到了提速。
日前,浙江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印發了《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積極探索開展“網訂店送”藥店建設工作的通知》,在全省啟動“網訂店送”藥店建設,打通送藥“最后一公里”。
不能否認,疫情加速了“網訂店送(取)”模式的推廣,助推醫藥O2O企業拿下了相當大的渠道基礎和流量基礎。在疫情結束后,憑借良好的市場基礎和公眾的消費習慣,“網訂店送(取)”必將迎來新的暴發。
如果說,2019年12月1日實施的《藥品管理法》是掃除了網售處方藥的“法律障礙”,這次疫情便可以說是進一步推動了網售處方藥趨勢的加速器,具體來說,就是疫情間接推動了網售處深圳藥品查詢方藥的醫保支付問題。
日前,據相關媒體報道,山東泰安開出全省首單互聯網診療醫保支付處方藥,30個慢病病種開通在線醫保支付。據報道,當地一位慢病患者,通過互聯網診療之后得一具藥品處方,并通過線上醫保支付平臺完成了付款。
據悉,這次線上復診所開藥品總費用974.52元南寧醫藥招商,醫保統籌支付845.08元,個人負擔129.44元,享受和線下就醫同樣的報銷政策。
如果這一政策能夠在疫情后持續,或將深度影響整個藥品零售行業。
對于網上藥店來說,2019年下半年以來,網售處方藥相繼打破了“法律”“醫保”兩大壁壘,再加之疫情期間對消費者的購藥習慣的培養,疫情后必然會迎來巨大的紅利期。
但對于線下藥店來說,卻是挑戰與機遇并存。
對于無意涉足線上渠道的藥店來說,或在疫情后受到來自網上藥店的新的沖擊。
而對于有心向線上渠道進軍的藥店來說,不能否認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相較于一些網上藥店,這些藥店存在實體和品牌優勢,又有一定的市場基礎。當做好布局,處理好線下與線上的關系,這些藥店未嘗不能再進一步。
疫情期間,慢病患者的用藥問題受到關注,除了開通線上問診渠道,一些地區還擴增了特慢病藥房的數量。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武漢,為了滿足特慢病患者的購藥需求,重癥慢病定點藥房的數量從最開始的2家增加到10家,由于一些原因,又在很短的時間內增加至20家,目標數量是50家。
此外,疫情期間,昆明市也開始擴大特殊慢性病試點零售藥店的數量,并還有限放開了取消特殊慢性病試點零售藥店“不得經營和擺放其他藥品及商品”的限制,允許藥店經營和擺放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支付范圍以內的藥品及商品,為定點藥店的正常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
特慢病藥店數量的增加,原本就是老百姓日常購藥的需要,只是在疫情的刺激下新華醫藥招商,老百姓購藥需求與特慢病藥店數量的矛盾才開始激化。當疫情過后,這一問題也應能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特慢病藥房的數量將更能與人口數量相匹配。
疫情期間,多地推動長處方落地。
日前,廈門市醫保局出臺政策,對于已經確診、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提下,醫生可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增加單次處方用藥量。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經診治醫院醫生評估后,支持將處方用藥量放寬至三個月。
而在湖北襄陽市,為落實長處方規定,襄陽市醫保局出臺規定,全市藥品零售單位統一執行國家規定的長處方制。享受醫保慢性病待遇人員,可憑以前處方或購藥明細清單直接購藥,一次處方最長可使用半年,不需要每次購藥都提供處方。
而長期處方的推廣普及以及上文提到的醫保網上支付的解禁,均可進一步促進處方外流。
不過,這也要求藥店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能為消費者提供高水平的藥學服務;另一方面,還要抓住機遇,同遠程醫療平臺建立合作、聯動的機制,保證處方來源。
疫情給醫藥O2O企業帶來利好的同時,也刺激了醫藥O2O領域的競爭加劇。
當前,美團、餓了么、叮當快藥等占據著醫藥O2O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不過,以一心堂(一心到家)為代表的傳統藥店,也逐步在該領域加碼,蠶食頭部企業的O2O業務。
相信經疫情一役,線下藥店的O2O業務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疫情過后,這種爭奪和競爭或再將進入白熱化。
除此之外,另有跨界企業強勢入局。
前不久,瑞幸咖啡的運營主體——瑞幸咖啡(北京)有限公司經營范圍新增零售藥品、醫療器械I類、II類等,或有意涉足藥品零售行業。
就在前幾天,豐巢的運營主體——深圳市豐巢科技有限公司申請的“醫藥柜”專利,已成功授權,該專利用于自助購買藥品。此前,豐巢還曾申請過“一天天醫藥招商種藥品推送裝置和自動售藥柜”的實用新型專利,同樣已成功獲得授權。
值得提出的是,配送鏈上的這場角逐,其多方選手對藥店來講未必都是“敵人”,藥店完全可能作為“合作者”的身份,收獲漁利。
這場空前的疫情絕非僅僅一場大考,它必將在全社會以及各行各業留下深刻的印痕。藥品零售行業的變革是不可避免的,否則,經受的苦難也就付之東流了。因此,在逆流中,尋找生機,才能獲得生機,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