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29日為“世界腸道健康日”。我們吃的食物,從進入口腔經過腸道到變成便便,需要24-72小時。腸道猶如一部精密的機器,將食物里的營養充分吸收,轉化為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因此,腸道就是我們的能量補給站,如果腸道吸收出現了故障,輕則身體有小恙,重則危及生命。
有統計發現,95%以上的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都與腸道有關,所以腸道健康與否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日常生活中怎么判斷自己的腸道是否健康呢?家庭醫生在線采訪了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肛腸科李勝龍教授,李勝龍教授表示判斷腸道健康與否可以從日常的大便來判斷。
正常健康人的大便為固體成形軟便,色棕黃,氣味有硫化氫性和吲哚性臭味。量約150~200克,每日排出1~2次,水份約占3/4,不同的消化系統疾病引起的異常大便各方面都會有不同的特殊改變。觀察異常大便可以從以下幾種情況來判斷:
(1)大便性狀。大便稀薄似水樣,內含有未消化物,或是小腸炎,食物過敏,胃腸瘺等;大便干硬為便秘,痙攣性便秘大便呈羊糞狀;糞便形狀變細,有溝狀缺損,可見于嚴重的內痔,肛管術后狹窄或直腸癌。
(2)大便顏色改變。一般情況下與飲食及所用的藥物關系較密切。嬰兒以乳汁為食,糞便為黃綠色;吃豐富的蔬菜,如菠菜為綠色;食入動物血,肝等可為暗黑色;食入肉、魚類大便多呈深棕色。在異常情況時,上消化道出血,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樣;下消化道出血,大便呈暗紅色;梗阻性黃疸病人大便呈灰色陶土樣;阿米巴痢疾或腸套疊病人大便呈果醬樣;大便呈血水樣,可考慮為出血性小腸炎、急性腸系膜栓塞、過敏性紫癜等;膿血粘液性便見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或結腸癌;大便帶有鮮紅色血,可見于肛裂、直腸息肉、內痔出血及部分低位直腸癌等。
(3)大便氣味改變,正常時與進食有關,食肉食大便臭味濃厚,嬰兒吃乳汁無明顯臭味。異常時,消化不良者大便呈酸臭味;柏油便有腥臭味;直腸癌膿血便有難聞的尸臭味。
(4)大便排泄量的改變。大便排泄量多而稀薄為溏泄,多見于急性腹瀉;大便量少稀薄帶膿血多見于慢性痢疾。
(5)肉眼還可看見寄生蟲蟲體,節片及誤吞的各種異物等。
李勝龍教授提醒,在觀察大便性狀時,一定要注意到臨床癥狀與排便之間的關系,而且攝入的食物和服用藥劑也可引起大便色形改變,切不可大驚小怪。大便一般性觀察只是作為及早發現某些胃腸疾病的臨床參考,需要時一定要做進一步的如腸鏡、活組織病理及大便常規、潛血化驗檢查,方可明確疾病。
對于腸道疾病的預防,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中醫科梁東輝主任建議:
1、保持膳食結構平衡,一日三餐,粗細搭配,尤其是要常吃些土豆、番薯、芋頭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2、為避免便秘,尤其需要注意多喝水,每天起床后喝一杯溫水,接下來的一整天至少需要補充7杯水。然后,多吃蔬菜和水果,由于蔬果等膳食纖維有較強的吸水性,可增加糞便的體積,使糞便成形,利于排便。而且吃足夠的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養成每天都排便的習慣,這可是避免腸道問題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3、運動不僅能夠預防骨質疏松癥,而且給人愉悅的心情。堅持適量的運動鍛煉,還能促進腸道蠕動,以加速排便,防止腸道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