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轉基因技術自誕生以來爭論就從未間斷過。但是,圍繞轉基因的爭論基本屬于科學認知和技術認同問題,因此必須加強科普宣傳,把轉基因的真實情況告訴公眾。尤其是,轉基因問題不能跟已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混為一談——轉基因:“天使”還是“惡魔”?
提要:
近幾十年來,由包括轉基因技術在內的新的遺傳科學所引發的疑慮,遠遠超過了人類歷史上任何其他技術革命給人們帶來的困惑。置身即將到來或者說已然到來的生物技術世紀,不能不思考如下一些問題:
我們應當選擇怎樣的生物技術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同時能夠認識到并且可以有效規避它所帶來的風險?我們是否應該以新的眼光來看待基因改造生物?當我們為生命重新編制遺傳密碼、以基因改變自然并重塑世界時,是否已經打斷了億萬年來的進化過程,進而有可能會造成難以挽救的后果?
轉基因是“天使”還是“惡魔”?轉基因產品到底有沒有安全隱患?轉基因作物種植會帶來生態安全問題嗎?長期食用轉基因食品會不會改變人類基因?我國是否應該積極發展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自面世之日起,就一直面對著如此這般的拷問。
8月23日上午,全國科技記者轉基因知識培訓班在北京舉行,來自農業部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四位專家、學者,分別從轉基因安全管理與輿情應對、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轉基因生物技術及其研發現狀和轉基因動物研發現狀及前景這四個角度,對轉基因技術及產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釋,并針對一些有關轉基因的流言和誤區給予了解答。
相關爭論從沒有間斷過
什么是轉基因技術?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彭于發給出如下解答: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將人們期望的目標基因,經過人工分離、重組后,導入并整合到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狀或賦予其新的優良性狀。而轉基因生物則是利用重組DNA等現代生物技術,改變基因組構成,獲得有用新性狀或新用途的生物。
換句話說,轉基因就是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將某些生物(可能來自動物、植物甚至微生物)具有特殊功能(如抗干旱、抗病蟲害)的基因提取出來,轉移到另一種生物中去,使之與后者的基因進行重組,從而形成特定的具有優良遺傳性狀的新品種。這與人們通常所說的“遺傳工程”、“基因工程”、“遺傳轉化”大體上是一回事。而以這些轉基因生物為直接食品或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21世紀是生物技術的世紀,轉基因食品的研究與發展已經成為學術界乃至廣大公眾的熱門話題。1983年,世界第一例轉基因作物——轉基因煙草誕生。1994年,美國實現第一例轉基因植物——延遲成熟轉基因番茄的商業化種植,隨后一些國家如加拿大、阿根廷、中國也開始種植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與之相關的各種風險和倫理問題也浮出水面。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知識產權處處長寇建平介紹說,轉基因技術自誕生以來爭論就從未間斷過。早在1970年到1980年初,美國就曾有人圍剿正在起步的基因克隆和操縱技術;2010年在菲律賓,有人為阻止抗黃曲霉玉米的推廣,拔除了地里的轉基因玉米苗;2011年在澳大利亞,有人為阻止轉基因小麥田間試驗,也將地里的麥苗拔除;綠色和平組織則要求澳大利亞政府禁止任何轉基因小麥的田間試驗并終止其商業化進程。
而我國公眾對于轉基因技術的密切關注,始于2009年。這一年的11月27日,農業部下屬的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發放了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引發了公眾對于轉基因安全的質疑。
寇建平認為,之所以有人反對轉基因技術,其原因非常復雜,不僅僅是科學的問題,也包括道德、宗教、倫理等方面的問題。一些既得利益者也會阻撓轉基因產品的研發,因為轉基因產品生產出來,一些企業的經營就會受到損害,例如農藥生產企業。
安全不安全關鍵在應用
“安全實際上是個相對的概念。”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基因安全處處長、高級農藝師李寧在講座中指出,有些人說只有傳統食品才是安全的,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比如說豆角,生吃是有毒的,吃了沒煮熟的豆角也會中毒;甚至大家通常認為非常安全的一些食品,如牛奶、雞蛋,實際上也是國際組織公認的過敏源。因此,傳統食品零風險之說是不存在的。
李寧稱,轉基因安全通常是指防范轉基因生物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構成的危險或潛在風險,即科學應用的風險(不確定性)。這種風險只有通過科學的手段才能加以識別和控制,重點應對的是潛在風險,需要借助一些技術手段仔細評價并加以防范。
她說,我國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已跟國際接軌,是按照國際通行的方法和原則進行的。轉基因食品上市前通過了嚴格的安全評價,其重點是比較轉基因與非轉基因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做到揚長避短,比以往任何食品的安全把關都嚴格。因此,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轉基因技術無所謂安全不安全,關鍵在應用?!迸碛诎l研究員給轉基因技術概括出“三性”:其一,先進性,即不可替代性,可推動育種技術進步;其二,親和性,即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其三,安全性,即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如何應用。
彭于發認為,目前國際轉基因生物產業發展已呈現出如下特點:應用規模迅速擴大、生態經濟效益顯著、技術創新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而且,在這一高技術高風險高效益領域,科技與產業結合最為緊密,技術引領產業,大市場優先;產學研用一體化使得基因——產品——服務每一個環節都可賺錢,甚至出現了全過程壟斷的新方式。由此可見,推進轉基因技術是一項戰略選擇,對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需求尤其迫切,應堅定不移地貫徹“加快研究,推進應用,規范管理,科學發展”的轉基因生物產業發展指導方針。
安全管理是最好的應對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在講座中強調,從本質上講,轉基因生物和常規育種的品種是一樣的。兩者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某些性狀進行修飾,或增加新性狀、或消除原有不利性狀。
轉基因動物和常規育種的品種亦如此,而且,兩者都有一定的流產率、出生死亡率和出生畸形率。此外,對于出生非正常的動物,不論是常規動物還是轉基因動物,都會被淘汰,并選用出生健康的動物。
而轉基因食品和普通食品也沒有多大區別,但轉基因食品可能在營養價值、口感和風味上優于普通食品。例如轉人乳鐵蛋白牛奶,牛奶中優質蛋白含量更高。轉基因表達的目標物質通常是蛋白質,只要轉基因表達的蛋白質不是致敏物和毒素,它跟食物中的蛋白質就沒有本質的差別,都可以被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因此,它不會在人身體里累積,也不會因為長期食用而出現問題。
針對“轉基因食品會不會改變人類基因”這一公眾普遍擔心的問題,李寧指出:如果吃什么就能改變本身基因組的話,人類這個物種估計就不復存在了。不止人類,任何一種生物都不復存在,整個地球生物圈全部打亂,就不會有永恒存在的個體!“外源基因”僅是相對于某個物種的概念,但對于我們卻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人乳鐵蛋白基因雖然對于牛來說是外源基因,但對我們來說早已是“內源”的了,因為在我們出生時就已接觸了。
李寧院士說,相對于傳統食品,轉基因食品在嚴格的評估系統下要更為安全。例如,1989年瑞士政府批準的第一個轉牛凝乳酶基因的轉基因微生物生產的奶酪,到現在已經有22年的歷史;1994年,轉基因番茄在美國批準上市,迄今已有17年的歷史;1996年,轉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大規模生產應用,迄今也有15年的歷史。這些產品經過人類大規模長期食用,沒有發現食用安全問題。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知識產權處處長寇建平特別提請大家注意,近年來有關領導、專家就轉基因話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都比較集中地提到:推進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應用是大勢所趨;我國政府依法對轉基因生物安全實行嚴格管理;發放轉基因玉米和水稻安全證書科學依法;發放安全證書并不等同于允許商業化生產;農業部從未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種子進口到中國境內商業化種植。
在駁斥了近年來出現的一些針對轉基因產品的謠言后,寇建平表示,目前我國圍繞轉基因的爭論基本屬于科學認知和技術認同問題,因此必須加強科普宣傳,把轉基因的真實情況告訴公眾。尤其是,轉基因問題不能跟已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混為一談——“不管怎樣,做好轉基因安全管理,就是最好的應對”。
相關鏈接
轉基因食品的評價原則
1993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次提出了轉基因食品的評價原則——實質等同原則,即:如果對轉基因食品各種主要營養成分、主要抗營養物質、毒性物質及過敏性成分等物質的種類與含量進行分析測定,與同類傳統食品無差異,則認為兩者具有實質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問題;如果無實質等同性,需逐條進行安全性評價。
這一原則強調,評價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目的,不是要了解該食品的絕對安全性,而是評價它與非轉基因的同類食品比較的相對安全性。在評價時注重“個案分析”,即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一概而論。不過,該原則也存在爭議,有一種觀點認為,轉基因食品與現存食品在化學上的相似性并不足以證明它對人類是安全的。應當以其他方法如毒理學、免疫學等方法為補充,通過更有效的評估系統,提供更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結論。歐盟則認為“實質等同”本身不是一種安全、營養學評價,僅是將一種新食品與相似的傳統食品比較,認為它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是有用的,但不是唯一的。
在我國,國家科委于1993年頒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用于指導全國的基因工程研究和開發工作。2000年由國家環??偩譅款^,8個相關部門參與,共同制定了《中國國家生物安全框架》。
轉基因技術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轉基因技術及其產業在經歷了技術成熟期和產業發展期兩個階段之后,目前已進入至關重要的搶占技術制高點與經濟增長點的戰略機遇期?;仡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