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現有的7000多萬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的近3000萬,這意味著重大疾病已成為貧困人口脫貧路上最大的障礙。如何清除這個“攔路虎”,幫助因病致貧群眾同時實現小康,成為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之一。
“有什么別有病”“病來如山倒”等俗語,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疾病尤其是大病對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一場大病往往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屢次上演,甚至出現了“刻章救妻”等讓人感嘆的社會現象。
在“十三五”新征程中,精準扶貧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必須找準貧困的根本原因,對癥下藥。那么,貧困的最大誘因是什么呢?根據國家扶貧辦調查數據顯示,全國現有的7000多萬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的占42%,遠超其他因素。因此,抓好醫療扶貧,逐步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就是抓住了整個“十三五”精準扶貧的主要矛盾。
首先,要把對醫療扶貧的認識提高到這樣的高度上來,加大投入等對策討論,才具備了基本前提。例如,政府應加大投入,擴大大病醫保覆蓋范圍,讓更多大病患者減輕負擔。同時,有必要進一步夯實社會保障力度,讓大病醫保為貧困家庭托底。
其次,充實貧困地區和農村的醫療資源,提高貧困人口健康狀況,是提高貧困人口健康狀況的源頭之舉。在農村加強基層醫療力量,推進分層診療體系,讓貧困地區人口實現“病有良醫”,而不必總是扎堆去城里的大醫院看病。這不僅有利于遏制“小病變大病”,也有效地防范了過度醫療,還節省了病患家庭的醫療費用、來回奔波等附加支出,一舉多得。
最后,有必要呼喚慈善公益組織和愛心企業,更加關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群體。雖然財政有限,但夯實社保和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資源,都需要與其他民生支出取得平衡和妥協。相對而言,社會資源則更加充裕。如今,做公益、做慈善成為社會風尚,既然接近一半貧困人口都與疾病相關,不妨鼓勵一些慈善機構對口介入,聚集社會資源聚焦醫療扶貧。此外,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參與到公益慈善當中,鼓勵它們把更多資源投放在醫療扶貧上,既是一件雪中送炭的大好事,也體現了企業的務實態度和社會責任感。
總之,精準扶貧不僅關乎7000多萬貧困人口的生存發展,更關乎社會公平正義、國家協調發展。因此,我們應當大力做好醫療扶貧工作,遏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是落實精準扶貧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