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外流政策對零售藥店制定自身戰略具有重大意義。該政策將影響所有零售藥店的基本決策。首先,我們需要探討什么樣的情況會導致處方大規模流出。如果想要處方藥大規模流出,就必須徹底移出醫院門診藥房。然而,從目前的醫改趨勢來看,很難明確政府是否愿意讓門診藥房移出,因為這涉及醫院的整體運營和各個主管部門的利益考量。
關于門診藥房移出的基本判斷,在于中國醫療服務能否擺脫以藥養醫的困境,真正依靠服務而非產品的收入。在當前階段,這非常困難。從日本的經驗來看,主要依靠政府對醫生和醫院進行大規模補貼,并強制壓縮醫療服務機構獲取藥品收益,才迫使處方外流。在經濟下行的未來五年,中國政府可能無法對醫生提供大規模補貼,難以復制日本模式。
由于醫生大部分存在于國有醫療機構,很難引進私立機構對醫生進行補貼。因此,處方大規模流出的可能在于政策上找到了支持醫療服務的資金和可持續的模式。然而,只要公立醫療和公立醫療保障仍占據主流,并沒有什么可以創新的模式可以引用,主要還是依靠政府進行補貼。
但現在的難題是政府并沒有充足的資金再進行大規模補貼。因此,門診藥房的徹底移出的可能性在中期來看并不會太大。
另一方面,如果處方不能大規模流出,在部分區域能否有一些試點,從而推動一定規模的流出?這種可能性并非不存在。不排除在某些地區推出處方外流的試點,可能的形式是首先在基層展開門診藥房的移出,或者類似上海和浙江的長處方政策,支持處方的外流。但是,即使推出類似的政策,如何規避醫療機構與特定的零售藥店結盟獲取藥品收益是最為關鍵的。如果這種結盟普遍存在,那么這種處方流出仍只能是重資源的發展方式,無法在各地快速復制,只能成為適合少數人的生意,而非一種能做大的產業。
第三,如果未來五年還是小規模流出,零售藥店的出路在哪里?如果政策還是較為模糊,只是在局部給出一些持續的小規模試點,零售藥店對于政策的扶持可能需要保持冷靜,更多的轉向做好自身的業務,力求在市場化的環境下獲取自身業務的增長。
對于零售藥店來說,沒有政策支撐的處方外流是非常困難的,只能繼續探索如何增加服務?但是,疾病管理只是處方外流的一種手段,而且效果還不明確。加服務還包括其他方法,在研報中將對此做出較為詳細的分析。總體來看,在未來五年內,在醫療控費的大背景下,放開和監管的雙重變奏將繼續進行,但對于處方大規模外流并不能抱有太大的希望。
在一個公立主導的體系下,如果政府不進行大規模改革,是很難真正去變革這個市場的。零售藥店要發展,還是需要加強整合,推動自身向真正的服務轉型,從而帶動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