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廣東省一半的食源性疾病由微生物引起。黃瓊介紹,5月份是廣東省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門氏菌兩種主要致病菌的繁殖高峰期,也是廣東省食源性疾病暴發的多發季節。她呼吁大家注意飲食安全,特別是在生食海鮮時。因為微生物可以通過攝食進入人體,并導致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統稱為食源性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近公布的數據,含有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的食品可以導致200多種疾病,包括腹痛、惡心、癌癥等。因此,預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非常重要。
黃瓊指出,廣東省食源性疾病暴發監測系統的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廣東省50%的食源性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這比有毒植物、化學物和有毒動物引起的總起數還多。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廣東省食源性疾病暴發的首位微生物致病因子。因為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海洋細菌,其自然生存環境為近海岸和海灣的水域,主要通過魚、蝦、蟹、貝類和海藻等海產品傳播。對海鮮愛好者來說,要注意預防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對付副溶血性弧菌,黃瓊表示,這種菌耐熱性并不強,加熱至90℃左右、1分鐘內即可被殺滅。除了加熱,生食海產品也是感染副溶血性弧菌最直接的途徑。其次,加熱不充分也會引起感染。另外,烹調好的食物盛于被污染的容器內或使用被污染的廚具再加工其他食品時,易引起污染。食物制作工具也可以傳播病菌,沙門氏菌是廣東食源性疾病的另一大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