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養確實有益于孩子一生。然而,產后身體虛弱,生病也是常見現象。例如感冒、腹瀉和發熱等疾病,產后媽媽們可能會擔憂自己的乳汁是否攜帶致病菌,影響寶寶的健康。那么,到底還能不能給孩子哺乳呢?以下是一些建議。
1. 感冒:如果媽媽出現感冒癥狀,如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等,可以建議媽媽口服中成藥,如板藍根、雙黃連或大青葉口服液等,每日3次。盡管可以喂哺寶寶,但最重要的是媽媽在喂奶時應戴上口罩,以防止交叉感染。
2. 發熱:如果媽媽出現發熱,首先要查明引起發熱的原因。發熱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感冒引起的發熱,如果超過38℃以上,建議媽媽戴口罩去醫院查血常規,必要時輸液,選擇乳母安全的抗生素。發熱期間仍然可以喂哺,如果嬰兒拒絕吸吮發熱的乳房時,或媽媽虛弱不愿意喂哺嬰兒時,可以把乳汁擠出,用杯子或小勺喂哺。退熱后可以繼續進行母乳喂養。如果母親體溫超過38.5℃,暫時停止母乳喂養,待體溫低于38.5℃再行母乳喂養。二是乳腺炎引起的發熱,則要對癥處理。首先按摩熱敷乳房,建議媽媽繼續母乳喂養,尤其是頻繁有效地吸吮患側的乳房,充分吸吮,排空乳房。選擇有利于發炎部位乳汁引流的姿勢。配合應用抗生素,一般要求堅持抗炎治療7-10天為一個療程。輔以退熱藥,鼓勵多飲水,注意休息。
3. 腹瀉:如果媽媽出現腹瀉,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當引起的。輕微腹瀉的媽媽可以喂母乳,但要注意飲食,選擇容易消化、清淡的飲食,避免高脂肪、油膩的食物。一般不主張藥物治療。重癥腹瀉的媽媽,大便次數增多,出現腹痛、脫水的癥狀,建議去醫院查大便常規。如果是腸炎或痢疾,需輸液治療時,盡量選擇對寶寶沒有影響的藥物,繼續喂哺嬰兒。但便后和喂奶前,應認真洗手。若母親必須用的藥對寶寶有影響,可暫停母乳喂養,用擠奶的方法及時排空乳房,或在藥物半衰期過后再喂哺嬰兒。
此外,提醒媽媽在腹瀉期間,寶寶吃母乳可能因乳汁的原因使大便有所改變,一般不需要處理。媽媽腹瀉好轉后,寶寶的 symptoms也即可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