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在抗生素濫用問題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治行動力度加大,從醫院藥房清理開始,許多醫院一半的抗生素品種已被限制進藥房,同時對銷售銷量進行控制。此外,醫療機構抗生素產品種類減少,銷量也受到限制,因為抗生素使用要求更加規范。監管和整治抗生素濫用問題多年來一直存在,但實際效果甚微。此次抗生素限令的實施非常及時,但實施和監管更為重要。衛生部制定了具體規定,要求層層監督和檢查,醫院要公示抗生素使用情況,醫生濫用抗生素將被排序公布、約談或處罰,對規范和少用抗生素的醫生進行獎勵等。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只有實踐來檢驗。
總的來說,僅靠醫院自律是不夠的。新的抗生素限令已經考慮了全方位的控制和監管,這是史無前例的。醫院收入將大幅縮水。通常醫院藥品收入接近醫院收入的50%,而抗菌藥物價格不低,使用量大,在藥品總收入中所占份額很大。降低抗生素使用量將大幅縮水。對于這部分損失,衛生部希望通過提高醫院病床周轉率和診斷率來提高收入。然而,這種預測是否能實現,仍然有很大疑問。如果不做根本性的結構調整,以藥養醫現象將無法扭轉。
相關部門需要密切關注這一政策實施的具體進展和動態變化,估計仍需要經費補貼和診療費提高的方法,才能使醫生的勞動價值合理化。抗生素濫用不能僅抓醫院,其他監管渠道也應采取措施補漏。抗生素限令的可持續性通常在政策法規執行層面總是要打折扣,這就使政策法規的時效和權威受到影響。此次抗生素禁令要求在三年內全面實施推廣,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需要全民總動員和宣傳。
醫院和醫生需要很好地理解和執行這一重要的政策,將這一措施貫徹到日常的臨床用藥實踐中,長期貫徹執行。我們必須通過一定時間的整改和適應,讓抗生素濫用得到抑制,使抗生素使用頻度和比例逐漸降低到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