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欄目播出了《招出來的高藥價》,關注了一些地方的常用藥品醫院零售價和出廠價之間的巨大差價。據央視記者調查,隨機選取的20種藥品從出廠價到醫院零售價之間的中間利潤都超過了500%,最高的一種名為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藥品,從出廠到醫院中間利潤甚至高達2000%以上。
而廣東省物價局昨天對
為了從根本上遏制藥價虛高,專家建議,應當盡快調整醫院所售藥品加價15%的政策管制。
調查
20種常用藥品中間利潤超500%
在11月13日播出的《招出來的高藥價》節目中,記者對規格為0.3克2毫升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出廠價、中標價和醫院零售價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這種出廠價僅為0.6元左右的藥品,在一些地方的中標價超過11元,醫院的零售價都超過12元,中間利潤高達2000%。
事實上這并非孤例。央視記者在長達一年的調查中發現,隨機選取的20種常用藥品從出廠到醫院中間利潤都超過了500%。其中,北京悅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出廠價為每盒3.91元,而中標價為25.15元,在醫院的零售價為28.92元,中間利潤超過600%;海南通用同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出廠價為每瓶3元錢,而中標價為24.47元,在醫院的零售價為28.14元,中間利潤超過800%;揚州市星斗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甲砜霉素膠囊,出廠價為每盒3元錢,而中標價為40.38元,在醫院的零售價為46.44元,中間利潤超過1400%。
而在節目播出后,多位醫藥行業的業內人士反映,除了節目中報道的20種藥品之外,還有不少藥品從出廠到銷售終端的利潤也都高得離譜。
據業內人士提供的上百家藥廠的上萬種藥品的出廠價和醫院零售價目錄顯示,一些用于治療肺炎、胃炎和止痛的常用藥品,從出廠到醫院零售的中間利潤都超過了400%。而山東方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規格為2毫升20毫克的鹽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廠價為每支0.32元,中標價為18.49元,醫院零售價為21.26元,中間利潤竟然高達6500%以上。
縱深
縱深
食利族抬高藥品中標價格
為何藥品中標價會高得如此離譜?備受社會各界質疑的藥品中標價又是如何制定出來的?
按照我國現行的藥品集中招標辦法,所有公立醫療機構使用的藥品必須實行競價采購,價格由當地的省級藥品集中采購管理辦公室審定公布。這個審定公布的價格叫作中標價,而中標價是醫院采購藥品的最高限價。
同時,醫院實行的是藥品加成政策,每一種藥都可以在進價的基礎上加價15%賣給患者。業內人士指出,藥品從出廠到醫院之所以會產生如此高的中間利潤,關鍵在于中標價如何確定,藥品中標價的制定過程是影響藥價高低的決定性因素。
據某藥廠負責人透露,整個藥品投標和定價的工作并不是由藥廠來運作的,而是由專業的醫藥代理公司負責操作。醫藥代表將藥品報到醫藥公司,再由醫藥公司向招投標管理部門投標。這些群體形成了一種利益均沾的模式,從而導致了藥品招投標過程中的“潛規則”。
該藥廠負責人介紹,其生產的一種治療婦科病常用藥出廠價為7元,而中標價高達56元,在49元的差價中,藥廠也就掙1元左右,其他都進了醫藥代表、醫藥公司、醫院和醫生的腰包。
從事藥品批發行業十余年的業內人士趙連璧證實了這家藥廠負責人的說法:在藥品中間利潤分配過程中,醫藥代理公司、醫院、醫生等各個環節的分配比例基本是固定的,只有抬高中標價,從而抬高中間利潤,各個環節才能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專家建議
應取消醫院15%加成管制
據了解,從2001年開始我國全面推行藥品集中招標。國家出臺藥品招投標制度的初衷是為了抑制藥價虛高,減輕患者負擔,卻被一些利益團體利用,成為推高藥價的幕后黑手。
專家指出,解決藥價虛高,除了要整治藥品招投標中的種種亂象,還應當對藥品加成政策進行調整。盡管藥品加成政策的初衷是為了保證醫院的合理利潤和正常運營,但實施過程當中卻往往造成醫院偏愛高價藥,一些治療常見病的便宜好用的藥品卻進不了醫院的采購目錄。
據了解,目前二甲以上的公立醫院必須按照中標價采購藥品,購進藥品后再加成15%賣給患者。因此,醫院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往往偏愛采購中標價高的藥品。以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為例,假設醫院從大型批發公司采購,每支僅僅需要6毛錢,按照藥品加成政策加價15%,只能掙1毛錢左右,但按照中標價11元采購,可以掙1.65元,是前者的18倍。
新醫改政策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也建議,應當盡快調整醫院所售藥品加價15%的政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藥價虛高,讓患者受益。他表示,如果讓醫療機構擁有自主權,它們才可能到市場去挖掘更便宜的進貨渠道。(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