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某著名三甲醫院麻醉科主任田然(應采訪者要求,化名)應邀到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短期工作。她發現當時美國麻醉師的工資是700美元/小時。田然算了一下,是她當時國內工資的20倍,差距遠遠超出了她的想象。
工作壓力大,風險高,培養周期長,使得麻醉醫生在美國得到優待。相比之下,我國麻醉醫生的收入很低,面臨的高風險和壓力甚至比美國醫生還要糟糕。
“30萬缺口”背后的高壓工作
北京某三甲醫院麻醉師宋穎(應采訪者要求,本文為化名)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她曾創下一天12臺全麻手術的紀錄。10月31日上午,記者采訪了她,宋英剛參與了一位80多歲老人的手術。身材嬌小的她幾乎整個上午都穿著重達30多公斤的鉛大衣,在放射手術室里監測病人的體征和給藥。
宋穎于2011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臨床專業(八年制)。當被問及當初為什么選擇麻醉科時,只能在午餐時間接受采訪的宋穎說了一個簡單的理由:“我想找一份下班后不用擔心病房,周六周日也能休息的工作?!?
宋穎三甲醫院平均每年有近3萬例手術,而麻醉科只有44名醫生。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你給我打麻藥的時候,就已經在想怎么把這個病人弄醒了。手術過程中,整個人神經緊繃。一旦病人的體征出現任何異常,你就會像彈簧一樣彈起?!?
根據手術室數量、值班安排、進修安排、會議、正常休假、病假、產假等因素,再加上院外培訓人員,這個麻醉科還有20多人的缺口。中國醫師協會麻醉醫師分會的大規模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共有麻醉醫師75233人,每萬人擁有麻醉醫師0.5人,而美國每萬人擁有麻醉醫師2.5人,英國2.8人。按照每萬人2.5名麻醉醫生的標準,我國至少要配備30萬名麻醉醫生。從數量上看,我國麻醉醫師數量僅為“標準配置”的五分之一。
如何解決麻醉醫生的短缺,田然說,需要相關的政策支持和多方努力。目前,田然各部門有20多名醫生和進修醫生接受其他醫院住院醫生的標準化培訓。他們為緩解麻醉科人力短缺提供了很大幫助。田然羨慕一些醫院的麻醉科基地有200名住院醫生?!案咚降慕虒W自然會吸引很多居民來基地培訓。這樣可以讓醫生有更多的時間提高教學水平,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擁有大量外部人力的醫院畢竟是少數。目前大部分醫院的麻醉醫生仍然被牢牢綁在手術臺前,缺乏應有的休息時間。教學科研都是在有限的業余時間里完成的。
麻醉醫生在疼痛管理方面大有可為
作為一名麻醉師,田然有十多年的疼痛臨床經驗。一對老病人夫婦來她的診所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是癌癥晚期,老伴一直陪著他就醫。
直到有一天,田然在好大夫的在線網站上例行查收患者來信時,看到了一封信:“你的老病人XX今天早上去世了。在這段時間里,在你的細心鑒別和藥物調理下,他肝癌晚期的痛苦減輕了,走的時候也很平靜。為此,我們全家要特別感謝您。你們的同情和關懷,你們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給患者和家屬帶來了溫暖,我們永遠記得你們。”
看到這一幕,田然流下了眼淚。她回憶說:“最讓我感動的是,病人家屬在病人去世那天極度悲傷的時候,仍然想把這些話告訴遠在千里之外、一個月才見一兩次面的疼痛醫生,可見減輕痛苦對他們來說是多么重要。患者和家屬對醫生的尊重和感謝,是激勵我們努力的無限動力?!?
疼痛是大部分手術患者所恐懼的,對于很多慢性病,尤其是癌癥患者來說,疼痛是不可避免的。麻醉醫生在疼痛管理方面有很大的潛力。
田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作為麻醉醫生,我們特別自豪的是,我們不僅能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感受不到疼痛,還能緩解術后疼痛和慢性疼痛,包括癌癥引起的疼痛,甚至參與姑息治療(臨終關懷),為每一個生命解除痛苦。如果沒有痛苦,你怕什么?”
據統計,2015年我國麻醉病例3800萬例,其中1100萬例為手術室外麻醉。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麻醉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催眠、鎮痛和肌肉松弛以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還包括對生命體征的檢測和術中維持穩定。其實麻醉醫生的工作已經延伸到術前:比如對患者禁食禁水的管理,重要器官功能的術前優化,對患者的教育。術后患者的安全、加速康復,還與術中麻醉醫生對血糖的管理、體溫的保護、凝血功能的改善、惡心嘔吐的預防密切相關。”
中國醫師協會麻醉醫師分會會長于偉峰教授去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甚至預言,未來麻醉科將是醫院中最大的科室。一方面麻醉醫生需要全院操作;另一方面,麻醉有很大的潛力?,F在胃腸鏡,小兒CT檢查等。都需要麻醉介入,現代醫療對麻醉醫師的需求更廣。
在田然看來,作為手術、各種內鏡和介入治療的重要保障,麻醉醫師數量的巨大缺口已經開始引起廣泛關注。一些醫院的人員不足已經開始影響外科和新技術的蓬勃發展。麻醉與患者安全和其他科室的發展密切相關。為了保證麻醉科成為為手術保駕護航的平臺而不是瓶頸,迫切需要從本科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醫院人力資源配置、相關待遇等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大力支持。
原標題:30萬人缺口下麻醉醫生顧不上“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