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
這兩天,一場涉及14億人的談判吸引了眾多醫藥廠商的目光,這就是醫保談判。醫保談判是一種藥物能否進入醫保,以什么價格進入的關鍵,也意味著患者能否用更少的錢用更好的藥。
近兩年,通過醫保談判,很多世界知名藥企的“貴族藥”最終開出了“平民”價格,很多進口藥開出了全球最低價。那么緊張的醫保談判是如何進行的呢?幕后有哪些故事?在此,筆者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
談判的核心是談判出合適的價格來買這個藥。讓其進入醫保目錄,可以兼顧患者的負擔和醫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也可以考慮藥企的意圖。——企業可以有合理的利潤空間,最大程度的占領市場,實現整體效益的提升。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確定談判的合理價格?
對于企業來說,創新藥有巨大的研發成本,企業對藥品的價格也有自己的規劃。另一方面,基于醫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和藥品的性價比,醫保局也要做出專業的判斷。為此,國家醫保局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了三十九名藥物經濟學專家和十一名基金計量專家進行專項計量。藥品測算的結果就是談判的底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些藥品能否進入醫保目錄,也決定了進入醫保目錄后醫保基金和老百姓的負擔。可以說,價格測量是談判的核心環節。
醫療保險的底價不能由行政部門決定。為了保證價格制定的合理性,需要有一些數據或者相關的證據來支持價格的制定,在價格計算的過程中會用到一些專業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各個方面,比如——臨床需求、藥物價值、醫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企業利益等。在藥物經濟學家進行測算的同時,另一批來自各地醫保部門的基金測算專家也在同步進行測算。他們計算藥品談判成功進入醫保后對醫保基金的影響分析。
我們的醫保基金是一鍋湯,有多少可以用來購買或者和企業談判增加新的藥品目錄?醫保專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這一大鍋湯里面算,用有限的錢買到最好的藥。通過這兩組專家的共同計算,最終確定每一個藥品談判的底價,這個底價決定了談判能否成功,也是醫保部門的底價。
談判過程中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在談判之前,藥企會做充分的預估,但他們肯定沒有辦法知道底價。所以從企業自身來說,需要做好各種情況的準備。
是底價醫保局的底線,也是企業進入醫保的合格線。有的企業想方設法走捷徑,在醫保局門口附近觀察專家的構成,甚至想私下做一些小動作來接觸對方等等。所以專家的廉潔自律是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整個衡量體系和流程也上了一把“安全鎖”,確保談判工作的公平公正。
藥物經濟學家的衡量由每個專家獨立進行。專家組有統一的標準,保密協議也是簽的。從制度上來說,測量組不知道哪個談判組成員會對你測量的藥物進行評估,第一關保護得很好。第二個層次是你談判的時候,不僅你的醫保談判代表在場,政府官員也在場,大家可以一起討論。分成幾組,每組都不知道另一組在討論什么。
有一個一對一的對應賭注
底價來自于最后兩個專家組給我們的兩組數據,一個醫藥經濟學家的價格,一個醫保基金測算組的價格。這兩個群體是平行衡量的,不知道對方的底價。最終兩組平行結果按照事先確定的固定規則形成完全保密狀態下的醫保方最終底價,并嚴格保密。他們到了談判現場才會交給談判組,所以我們可以盡量保證整個過程中底價不會泄露出去。
在最終底價確定之前,為了打消企業的顧慮,各計量組領導會與各藥企代表逐一溝通藥品價格的計量方法。雙方反饋后,醫保局會綜合各方內容,最終得出每種藥品的談判價格。
在確定談判藥品、計算談判價格、與企業溝通的過程中嚴格保密,讓這個底價成為談判團隊手中的“底牌”,讓談判團隊在與企業的談判中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靈魂討價還價”降低價格。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艱苦談判,連企業代表都被砍得落淚。
首輪報價入圍后,專家和企業還要進一步協商,讓企業的報價離底價更近一步,甚至低于底價。最后一輪報價成功后,該企業將被視為最終談判成功。
根據醫保局公布的數字,按照50%的實際報銷比例,患者的自付費用將降至原來的20%以下。這一變化將惠及中國近14億人口。對于藥企來說,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是為了搶占市場先機,而對于醫保基金來說,是為了省錢,買到好藥。可以說,這是一個大家都樂于見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