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正文前,不妨先一起來看一下電影《刮痧》的介紹:
游戲程序設計師許大同(梁家輝飾演)和妻子簡寧(蔣雯麗飾演)的兒子丹尼斯是在美國出生。由于從北京來的爺爺(朱旭飾演)不懂藥品說明書的英文,當丹尼斯肚子痛時用了中國的刮痧療法。而丹尼斯背上的刮痧痕跡被當地醫務人員以為是虐待兒童,被兒童保護局隔離。夫婦倆為了奪回兒子的撫養權,展開了一系列的努力奮斗。結局當然是一家人團聚。
大家一致認為在此片中,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導致沖突的主要原因。無論是刮痧這一技術美國人無法理解,連孫悟空的形象也被屢屢誤讀,更別說什么“面子”的問題。而從未成年人保護這方面來說,美國的做法的確比國內要完善的多,而且對監護人判罰的也重。
今天我們不討論這些,我們思考一下,在該片中,許大同夫婦和爺爺是如何面對丹尼斯。應該說他們的種種行為代表了國內許多監護人的做法。國內兒科的醫療糾紛發生率僅次于婦產科,和骨科的發生率不相上下。每千居民的兒科醫生相對于其他科室醫生數量又較少。今天,當監護人帶著未成年人來醫院就診,醫生該如何與之交流溝通。
請學習與未成年人溝通的5個要素(CHILD)。
Center--中心,孩子是家庭的中心
獨生子女家庭典型結構是一個孩子為中心,兩個父母,四位老人。孩子看個病,家里大人來好幾個。到底和誰溝通呢?別急,先搞清楚在家里誰帶孩子時間最多,往往先問誰,再問其他人。甚至有些家庭還有保姆帶孩子的,保姆的證言就很有說服力。有種情況要小心,就是帶孩子的那位如果出于好心“辦了壞事”,就像刮痧里的爺爺,千萬別火上澆油,造成家長間矛盾,否則是處理家庭矛盾還是診治孩子。
現在社會城鎮化以來,大量進城務工子女孩子往往得不到照顧,或者留守農村孩子也無法得到更多照顧,往往未成年人意外發生率較高。責備監護人沒有任何意義,進行宣傳教育、防止意外再次發生才是重中之重。
Hysteria—歇斯底里,未成年人的情緒很不穩定
Inconceivability—不可思議,孩子的病情變化不可思議
有兒科醫生曾說成年人得的病,孩子都會得,成年人不會得的病,孩子也會得。兒童病情的復雜程度、演變速度往往也是兒科的特色,稍不留神,可能就會發生病危。這也是糾紛發生最多的時候。家長投訴:孩子之前都是好好的,為何一下子就不行了。因此無論在什么時候,潛在的危險性是一定要和家長說清楚的。譬如在什么情況下,一定要找醫生看,到醫院來。如果可能的危險情況較多,還可以通過書面的方式告知,譬如在以下哪些情況下,家長要做何種處理方式。
Listlessness—精神萎靡,孩子不哭鬧是好事嗎?
前面提到孩子哭鬧是兒科特色,那么不哭鬧就是好事嗎?答案是否定的。往往在某些病情嚴重的情況下,譬如脫水,兒童往往也沒有大聲哭鬧,看上去很乖的樣子。醫生千萬別被這些現象給迷惑了。有些粗心的家長還不以為然,認為你的醫術高明,這么快就治好了。因此在這之前,教會家長如何辨別癥狀好轉和精神萎靡之間的差別,譬如拿一些孩子興趣的物品吸引孩子,如果反應較慢,就要提醒家長注意。預防治療也是醫生的責任啊。
還有一些特殊的孩子,譬如自閉癥的孩子,他們往往不愿表達。醫生的主動關心、與其他孩子聯誼等方式可以讓孩子緊張的情緒盡量放松,這樣就有機會可以溝通了。
Dumb--啞的,孩子的表達能力總體不如成年人
在我國,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從咿呀學語到高中都是。分為:
●只會發聲,譬如嬰幼兒
●會個別單詞,沒有句子,譬如幼兒
●有句子,但不連貫,譬如兒童
●可以表達,但不說,譬如中學生早孕
前三種屬于無法表達清晰,最后一種是自己不愿說,要區別對待。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思維能力不斷在提升,同時表達能力也在提升。從形象到抽象,從外在表面到內在邏輯,醫生可以參考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心理情況而定溝通方法。孩子雖然不是成年人,無法獨立,但醫生也要注意照顧他們的尊嚴。
電影《刮痧》的最后結局不只是團圓,作為父母,也開始教丹尼斯中文,學習中國文化。如果說中西方文化差異會引起溝通問題,那么成人和兒童的年齡差異,同樣是造成溝通障礙的原因。難溝通,不等于不能溝通。想溝通,總會找到方法溝通。孩子是家庭的寶貝,站在家長的立場,以孩子為中心、穩定孩子的情緒、對預期的警告、警惕潛在的問題、掌握不同年齡段的溝通方式等,可以讓醫生和家長共同對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