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網上藥店面臨新一輪整頓。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近日開展了針對交易網站服務信息的全面監督檢查,共發現了12家網站違規在網上發布信息。省食藥監局立即發出整改通知書,并約談相關企業負責人。
目前,包括健客網、廣州二天堂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等在內的10家網上藥店,因違規銷售處方藥,被責令暫停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進入自查整頓階段。
網上藥店一直作為藥品零售“第三渠道”被資本關注,但近年來,行業經營模式與盈利模式尚未成型,持續爆出的行業違規、違法行為已經將該渠道推向商譽危機邊緣。
網絡藥品姍姍來遲
與其它消費品相比,醫藥B2C姍姍來遲。數據表明,2012年,中國網上藥店銷售規模從2011年的4億元上升到了16.65億元,這一數據到2013年已突破40億元大關,翻了兩倍還多。
2005年,我國出現第一家網上藥店,但直至2012年中國醫藥B2C交易規模才開始呈現爆炸式增長。
據中國網上藥店理事會會長徐軍在西普會上介紹,此輪醫藥B2C業務增長的背景是,醫藥零售商業大部分呈現下降的趨勢,2013年上半年醫藥零售總體銷售數據下降了4%。
“現在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希望或者都在想著要上網,但是對于入網的路徑大家并不是非常的清晰,網上藥店從2010年開始發展至今沒有成功案例,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不清晰。”徐軍說。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統計顯示,具有“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質的企業達到4535家,具有“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質的企業達到196家。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2013年底發布的《2013中國醫藥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1月30日,國家藥監局發放的網上零售類B2C證書(即C證)132家,真正開展業務的不超過80家。目前廣東有41家合法網上藥店,占全國接近一半。
一些醫藥上市公司也參與其中,如東阿阿膠、云南白藥、同仁堂等。繼天貓、京東發力醫藥外,1號店、當當等也加入到醫藥B2C的競爭中。
對此,醫藥零售業研究機構將電商渠道列入醫藥銷售的六大終端之一,即城市等級醫院、縣域等級醫院、城市基層醫院、農村基層醫療市場、零售藥店市場和網上藥店市場。而對健客網等較早進入B2C市場的企業來說,更多的將網上藥店定位為繼醫療機構、零售店鋪之后的第三渠道。
事實上,網上藥店賣藥業務寸步難行。據淘寶數據魔方數據顯示,天貓醫藥館2013年“雙11”醫藥品牌銷售排行榜中,杜蕾斯以802萬元的銷售額奪得冠軍,博士倫437萬元和歐姆龍429萬元分列2、3位。在醫藥品類排行榜中,計生用品、保健品和醫療器材呈現三足鼎立的態勢。中國網上藥店理事會秘書長張勇透露,網上藥店真正意義上的藥品類銷售額比例不到一半,約45%。
據統計,中成藥、化學藥和器械類產品是網上藥店銷售的三駕馬車,三者份額合計達85%。從自主B2C的品類發展情況來看,對使用安全性要求較低的外用藥銷售的比例相對較高,外用鎮痛和皮膚病用藥占據了銷售的前兩位;在實體店銷售較好的感冒藥,由于網購的實時性不高,所以網購的比重不高;由于老年人上網人群不大,導致慢性病用藥網購的比重也不高。
“第三渠道”存疑
網上藥店監管難、質量參差不齊帶來的低信譽、高風險,使其不像其他互聯網消費領域有前赴后繼的資金涌入。
網上藥店的質量可控性也是市場資金對該渠道存疑的關鍵。
一直以來,中國沿用2005年發布的《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和2005年發布的《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兩部管理辦法對網上藥店進行監管。政策規定,網上藥店只能銷售非處方藥、需要自行建立配送網絡。
中國網上藥店理事會秘書長張勇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B2C醫藥電子商務的發展,特別是OTC藥品(非處方藥)電子商務的發展。
廣東省食藥監局局長段宇飛表示,本周一已經召集了32家企業的負責人,接下來還將根據調查取證的結果和國家有關法規進行處理,處罰形式包括罰款,最嚴重的是吊銷違法企業的網上營業執照。此外,按照目前國家相關要求,廣東以后只有藥店才可以銷售嬰幼兒乳品。
2009年至2010年,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向有關部門移送了58家違法發布藥品信息或違法銷售藥品的網站,隨后一年,廣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發現311家網站涉嫌違法。2012年,深圳市藥監部門搗毀制假售假窩點28個,涉案貨值1418.21萬元。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于2013年10月份公布信息顯示,2000余家網站涉嫌違法違規售藥。2013年年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出臺的《關于加強互聯網藥品管理銷售的通知》,對醫藥B2C官網的處方藥銷售又加強管理。
一位網上藥店創始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該網站從2009年開業至今,接觸過不下數十家投資人,但尚未達成投資意向,資本很謹慎——網上藥店監管難、質量參差不齊帶來的低信譽、高風險,使其不像其他互聯網消費領域有前赴后繼的資金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