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藥企被指在華通過會議費的方式變相“促銷”高價原研藥的情況下,發改委針對藥品定價機制改革的新一輪調研,近日被傳已經悄然啟動。近日,國家發改委正調研藥品價格方面問題,考慮是否取消藥品最高零售價格、采取藥品支付指導價試點、是否維持原研藥單獨定價政策等內容。
然而,記者昨日聯系接近國家發改委價格處和衛計委的人士,得到的消息則指,藥品最高零售價格取消的可能性甚小;目前對藥品支付指導價試點的改革仍未正式提上臺面,僅處于內部討論階段;至于原研藥單獨定價的改革問題,目前的思路則已經基本敲定,繼逐步縮小與原研藥的價差。
對于藥品最高零售價格是否可能取消的問題,國內一位接近發改委和衛計委的專家昨日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如是說。而最高零售價會被納入討論范圍,主要是醫保藥在最高零售指導價的管理模式下,出現了當前部分品種限價水平與市場實際交易價格脫節的情況,包括價格偏高和偏低兩方面的問題。
依照前述專家的說法,目前此事距成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短期內最高零售價不可能取消。而傳說中的采取藥品支付指導價試點則確有其事,但目前尚無具體的時間表。
不過,種種跡象則表明,藥品支付指導價試點正在逐步明朗化。有接近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的人士近日就指,這方面的試點,可能于今年下半年啟動。而來自國內一價格協會醫藥價格專業委員會的說法也指:“國家發改委醫藥價格工作的重點之一將是研究探索藥品支付指導價的可行性,并選擇試點省市進行試點。”
此外,發改委價格司副巡視員郭劍英此前在廣東有關會議上講話時,已經公開表示,發改委正研究探索建立新的藥價管理方式和方法,并且已經形成了下一步完善藥價形成機制的思路。新的思路將在2013年選擇個別地區進行試點,改革思路目前已在部分行業協會層面聽取意見。
原研藥藥價差縮小,事實上,藥品支付指導價試點早在今年4月舉行的2013中國醫藥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即已經被廣泛討論。當時的消息指,國家價格主管部門將嘗試改革藥品定價方式,正在研究探索制定類似德國的醫保支付指導價格。而所謂的德國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核心思路:即政府對所有藥品按照成分、療效等指標進行分類,把所有產品分類分組,每組依據產品的平均生產成本、療效等指標,制定統一的支付指導價格,醫生或患者可使用所有不同價格的藥物,但每個產品對應唯一的支付指導價,產品價格低于支付指導價則以實際價格報銷,超出支付指導價的部分由患者承擔。
“這一改革,由于會觸及個人支付比例增加的問題,目前還處在討論階段。”這是前述專家的說法。不過,來自廣東省物價局的公開說法則顯示,廣東作為國家藥品價格改革先行試點地區,不排除率先試點的可能。
據記者了解,該局有關負責人已在相關會議上直言,這一思路是價格管理理念上的調整,是一次理性的改革。有業內專家則認為,這一改革契合了國家壓縮原研藥和仿制藥價差的改革思路,將對原研藥形成打壓。在他們看來,從最高零售價管控到支付價管控,即意味著藥價管理將由對需方的終端管理變為對供方為核心的管理,管理對象從對生產經營者轉變為對醫院的管理。這一變革,最終將不僅有利于形成醫保、醫院、企業相互制衡的機制;還有助于平衡合理支付基金、費用與促進醫藥產業發展的關系,并抑制藥價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