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瘦肉精”、“染色饅頭”、“一滴香”等食品安全事件被媒體曝光,人們在憤怒奸商的不良行為的同時,時常對食品安全感到困惑。對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但“我們還能吃什么”的擔憂是毫無必要的。
實際上,我國逐年提高的食品抽查合格率和人均壽命告訴我們:“其實咱們吃得還不錯。”為了提高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科學認識,陳君石建議從政府到民間都應該建立起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機構和平臺,加強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科學認識。
陳君石分析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認識誤區。第一個誤區是食品安全“零風險”,民眾以食為天,實際上生活中不存在“零風險”。國家食品安全監管的任務就是要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不至于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食品中可能同時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和“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情況,只有當這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時,我們才能認為構成了一個食品安全問題。陳君石舉例說,北京烤鴨的皮中存在致癌物質,雖然其量很少,但烤鴨皮中的有毒有害物質不足以構成對消費者健康的影響。
第二個誤區是食品添加劑有毒有害。陳君石指出,我國目前還沒有食品安全事件是由食品添加劑造成的。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化食品加工業,就沒有豐富的食品種類,而且品質優良、保存期長、口感好、營養價值高。有了食品添加劑才能滿足各種人對食品的不同需求。
上海“染色饅頭”事件,生產者把使用檸檬黃染色后假冒成用玉米面制作的饅頭,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的有關規定。然而,從健康角度來說,檸檬黃是經過國家批準的食品色素,對人體無害。
“蘇丹紅、孔雀石、三聚氰胺作為工業原料,原本就不應該運用到食品中,更不屬于食品添加劑的范疇”,陳君石談到當年轟動一時的“蘇丹紅鴨蛋”事件時說,蘇丹紅屬于化工染色劑,有毒性而且致癌,不屬于食品添加劑。
給消費者的三點自我保護建議:一是食物多樣化。這本身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第一條,也就是保證居民有均衡營養,用在食品安全上同樣適用。因為食品安全不是“零風險”,食物多樣化可以把風險化解。
二是盡量到大超市購買正規食品。大超市的貨源、供源比一般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更加安全可靠,產品相對來說生產條件、標準更加規范可靠。
三是消費者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食品安全常識。比如消費者擔心的蔬菜農藥殘留超標,蔬菜買回去后要在水里泡泡,也有的說用高錳酸鉀和洗滌靈泡。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水龍頭下用水沖洗。這樣的機械辦法比用化學辦法要好,經過這樣的處理以后,殘留農藥再剩下的就非常少了。再比如剩菜剩飯一定要降到室溫后再放進冰箱,更重要的是從冰箱里拿出來后一定要充分加熱。